重點一句:有資料不等於有智慧。要把健保資料的「量」轉成智慧醫療的「值」,關鍵在整合、治理、與可用的資料流。
台灣有完整的健保資料庫,但要推智慧醫療仍卡在三件事:
結論:健康數據服務公司補位在「清理+標準化+平台化+合規增值」四個環節,讓資料真正能被AI/決策用起來。
| 層面 | 問題 | 要蒐集什麼 | 為什麼重要 |
|---|---|---|---|
| 病人層 | 無法長期追蹤功能與體驗 | ADL/IADL、EQ-5D、PREM/PROM | 反映人本照護成效與生活自立 |
| 流程層 | 醫療到長照的斷點多 | 轉介時間、等待時間、照護路徑 | 找出斷裂點,修流程才有效率 |
| 成果層 | 難衡量真正成效 | 再入院率、Home Days、機構化率 | 是不是「在家更久、用院更少」 |
| 資源層 | 無法證明節流 | 單位成本、人力工時、ICT投入 | 連結「品質↑,成本↓」的證據 |
要訣:每個「智慧措施」都要對一個「可量化指標」,否則只是口號。
多數人把 Odoo 視為 ERP/CRM,但在智慧醫療,它是資料流與流程自動化的底座:
一句話:Odoo 把「碎片流程」黏起來、把「資料孤島」打通;健康數據公司再把資料治理成 AI 能吃的「乾淨集」。
目標:90 天內讓資料「流起來、看得見、用得上」。
| 類別 | 欄位 | 說明 |
|---|---|---|
| 身分鍵 | person_id, visit_id | 個案鍵與事件鍵(不可用身分證字號) |
| 時序 | event_date, episode_start/end | 支持縱向分析與 episode 建模 |
| 臨床 | dx_code, rx_code | 診斷與用藥(去識別化後的代碼) |
| 照護 | service_type, service_hours | 居家/日照/復能類型與時數 |
| 功能 | adl_before/after, iadl_before/after | 量表變化(Δ分數/等第) |
| 成果 | readmit_30d, home_days | 30天再入院、在宅天數 |
| 資源 | unit_cost, staff_time | 成本科目、人力工時 |
| 體驗 | prom, prem | 病人回報結果與經驗 |
重點:每個欄位都能對應到「指標/決策/AI特徵」。
用這三語言向院方/主管機關/支付方說話,形成品質+效率+成本的三角證據。
只要資料能流、流程能跑、合規能立,台灣就能把「全民健保的量」轉成「智慧醫療的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