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0

💭 幻覺不是錯,而是學習的鏡子 —— 呂老師雲端課程筆記

最近在呂老師的雲端課程中,聽到一段讓我印象很深的話:「AI 的幻覺,其實是創造力的影子。
這句話讓我重新思考我們在使用生成式 AI 時,究竟是在「糾錯」,還是在「學習 AI 的思考邏輯」。


☁️ 一、關於「幻覺」的學習視角

在課程中,老師提到:

「雲端計算讓 AI 可以更快學習,但幻覺提醒我們:資料不是事實,而是推測的集合。」

幻覺(Hallucination)看似 AI 的缺陷,
但從學習者的角度來看,它是一種可觀察的思考過程
當我們看到 AI「亂講」時,其實也在看見模型如何「嘗試理解」。


⚙️ 二、雲端 × 資料 × 幻覺 的三角學習模型

面向 學習啟發 實務重點
雲端(Cloud) 彈性學習與即時更新 讓知識流動更快
資料(Data) 決定 AI 的「世界觀」 清理資料比訓練模型更重要
幻覺(Hallucination) 展現 AI 的想像極限 從錯誤中學「推理模式」

老師強調:

「AI 的幻覺不是要被消滅,而是要被標註與理解。」


🧠 三、從錯誤養成紀錄習慣

我開始在 iThome 上記錄每次課堂的心得、錯誤與反思。
不只是「筆記」,更像是一種「學習自我回饋的訓練」。

✏️ 當我們記下 AI 的錯,
其實是在訓練自己的「辨識力」與「思考韌性」。


🌈 四、學習是一種資料治理

學習的過程,就像管理一個小型 AI 系統:

  1. 收集資料:每天吸收新知。
  2. 清理資料:整理、歸納、刪除雜訊。
  3. 標註錯誤:理解為何錯、怎麼改。
  4. 回饋學習:讓下一次輸入更精準。

這與 AI 的資料治理流程幾乎一樣。
學習者本身就是一個不斷進化的模型。


🔁 五、結語:讓幻覺成為成長的起點

呂老師在課堂最後提醒我們:

「AI 會犯錯,人也會。但懂得整理錯誤的人,才真正開始學習。」

我開始習慣把每次學習中的「AI 幻覺」與「自己的誤解」都寫進筆記,
不只是為了記錄,而是讓自己在資料與思考之間,找到新的洞見。

🧩 iThome 不是只是文章平台,它是學習的延伸記憶體。
讓「幻覺」變成筆記的一部分,也讓「錯誤」成為創造的起點。


上一篇
生成式 vs. 鑑別式:企業 AI 的雙軌策略與「幻覺」心智模型
下一篇
生成式AI × 次世代運算:從台大醫院抗藥性預測到Google量子迴聲的雙重突破
系列文
AI 與統計在醫療與長照的應用:連結教育、收入、婚姻與居住,建構健康與照護決策支持70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