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17 iT 邦幫忙鐵人賽
DAY 7
1
Big Data

R 語言使用者的 Python 學習筆記系列 第 7

[第 07 天] 迴圈與流程控制

  • 分享至 

  • xImage
  •  

截至 2016-12-07 上午 11 時第 8 屆 iT 邦幫忙各組的鐵人分別是 49、8、12、12、6 與 61 人,我們想要在命令列上一一輸出這六組的鐵人數。

在不撰寫迴圈的情況下,我們還是可以先將這六個數字存在一個 R 語言的 vector 或 Python 的 list,然後再土法煉鋼依照索引值一一把結果輸出在命令列,如果你對這兩個資料結構有一點疑惑,我推薦你參考本系列文章的[[第 04 天] 資料結構 List,Tuple 與 Dictionary

ironmen <- c(49, 8, 12, 12, 6, 61)
ironmen[1]
ironmen[2]
ironmen[3]
ironmen[4]
ironmen[5]
ironmen[6]

day0701

ironmen = [49, 8, 12, 12, 6, 61]
print(ironmen[0])
print(ironmen[1])
print(ironmen[2])
print(ironmen[3])
print(ironmen[4])
print(ironmen[5])

day0702

好險現在鐵人賽只有六組,勉強我們還是可以土法煉鋼,但是如果有 66 組,666 組或者甚至 6,666 組的時候怎麼辦?當我們發現自己在進行複製貼上程式碼的時候,應該稍微把視線挪移開螢幕,想一下能怎麼樣把這段程式用迴圈取代。

R 語言的迴圈

我們簡單使用 forwhile 迴圈來完成任務。透過撰寫迴圈,不論 ironmen 這個 vector 紀錄了 6 組,66 組,666 組或者甚至 6,666 組的鐵人數,都是用同樣簡短的幾行程式即可。

for 迴圈

# 不帶索引值的寫法
ironmen <- c(49, 8, 12, 12, 6, 61)
for (ironman in ironmen) {
    print(ironman)
}
ironman # 把迴圈的迭代器(iterator)或稱游標(cursor)最後的值印出來看看

# 帶索引值的寫法
for (index in 1:length(ironmen)) {
    print(ironmen[index])
}
index # 把迴圈的迭代器(iterator)或稱游標(cursor)最後的值印出來看看

day0703

while 迴圈

ironmen <- c(49, 8, 12, 12, 6, 61)
index <- 1
while (index <= length(ironmen)) {
    print(ironmen[index])
    index <- index + 1
}
index # 把迴圈的迭代器(iterator)或稱游標(cursor)最後的值印出來看看

day0704

在這裡稍微停一下,比較一下我們印出來的迭代器在這三種寫法中的差異。

Python 的迴圈

Python 的迴圈撰寫結構類似 R 語言,不同的是R 語言使用大括號 {} 將每一次迭代要處理的事情包起來,Python 則是將每一次迭代要處理的事情以縮排表示。

for 迴圈

# 不帶索引值的寫法
ironmen = [49, 8, 12, 12, 6, 61]
for ironman in ironmen:
    print(ironman)
print("---")
print(ironman) # 把迴圈的迭代器(iterator)或稱游標(cursor)最後的值印出來看看

print("\n") # 空一行方便閱讀

# 帶索引值的寫法
for index in list(range(len(ironmen))): # 產生出一組 0 到 5 的 list
    print(ironmen[index])
print("---")
print(index) # 把迴圈的迭代器(iterator)或稱游標(cursor)最後的值印出來看看

day0705

while 迴圈

ironmen = [49, 8, 12, 12, 6, 61]
index = 0
while index < len(ironmen):
    print(ironmen[index])
    index += 1
print("---")
print(index) # 把迴圈的迭代器(iterator)或稱游標(cursor)最後的值印出來看看

day0706

在撰寫迴圈的時候你會發現到跟 R 語言因為索引值起始值不同(R 語言的資料結構索引值由 1 起始,Python 由 0 起始)而做出相對應的調整,另外,如果你對於 while 迴圈中 index += 1 的寫法感到陌生,我推薦你參考本系列文章的[第 03 天] 變數類型的轉換

R 語言的流程控制

R 語言可以透過 if-else if-else 的結構創造程式執行的分支,當我們只有兩個分支,使用 if-else 就足夠,多個分支時還有一個額外的 switch() 函數供我們選擇。

if-else

整數除以 2 的餘數只會有兩種答案,使用 if-else 結構依照餘數的值回傳對應的訊息。

my_seq <- 1:10
for (i in my_seq) {
    if (i %% 2 == 0) {
        print(paste(i, "是偶數"))
    } else {
        print(paste(i, "是奇數"))
    }
}

day0707

if-else if-else

整數除以 3 的餘數會有三種答案,使用 if-else if-else 結構依照餘數的值回傳對應的訊息。

my_seq <- 1:10
for (i in my_seq) {
    if (i %% 3 == 0) {
        print(paste(i, "可以被 3 整除"))
    } else if (i %% 3 == 1) {
        print(paste(i, "除以 3 餘數是 1"))
    } else {
        print(paste(i, "除以 3 餘數是 2"))
    }
}

day0708

switch() 函數

if-else if-else 結構用 switch() 函數改寫,這裡要注意的是我們要先調整為用文字型態來判斷。

my_seq <- 1:10
for (i in my_seq) {
    ans <- i %% 3
    switch(as.character(ans),
        "0" = print(paste(i, "可以被 3 整除")),
        "1" = print(paste(i, "除以 3 餘數是 1")),
        "2" = print(paste(i, "除以 3 餘數是 2"))
    )
}

day0709

Python 的流程控制

Python 透過 if-elif-else 的結構創造程式執行的分支,當我們只有兩個分支,使用 if-else 就足夠,值得一提的是 Python 沒有類似像 switch 或是 case 的多分支結構。

if-else

整數除以 2 的餘數只會有兩種答案,使用 if-else 結構依照餘數的值回傳對應的訊息。

my_seq = list(range(1, 11))
for index in my_seq:
    if (index % 2 == 0):
        print(index, "是偶數")
    else:
        print(index, "是奇數")

day0710

if-elif-else

整數除以 3 的餘數會有三種答案,使用 if-elif-else 結構依照餘數的值回傳對應的訊息。

my_seq = list(range(1,11))
for index in my_seq:
    if (index % 3 == 0):
        print(index, "可以被 3 整除")
    elif (index % 3 ==1):
        print(index, "除以 3 餘數是 1")
    else:
        print(index, "除以 3 餘數是 2")

day0711

讓迴圈變得更有彈性

我們已經開始在迴圈中加入流程控制的結構,透過額外的描述,可以讓我們的迴圈在執行時更有彈性。

R 語言的 break 與 next 描述

利用 break 描述告訴 for 迴圈當迭代器(此處指變數 ironman)小於 10 的時候要結束迴圈;利用 next 描述告訴 for 迴圈當迭代器小於 10 的時候要跳過它然後繼續執行。

# break 描述
ironmen <- c(49, 8, 12, 12, 6, 61)
for (ironman in ironmen) {
    if (ironman < 10) {
        break
    } else {
        print(ironman)
    }
}
ironman # 把迴圈的迭代器(iterator)或稱游標(cursor)最後的值印出來看看

# next 描述
for (ironman in ironmen) {
    if (ironman <= 10) {
        next
    } else {
        print(ironman)
    }
}
ironman # 把迴圈的迭代器(iterator)或稱游標(cursor)最後的值印出來看看

day0712

Python 的 break 與 continue

利用 break 描述告訴 for 迴圈當迭代器(此處指變數 ironman)小於 10 的時候要結束迴圈;利用 continue 描述告訴 for 迴圈當迭代器小於 10 的時候要跳過它然後繼續執行。

# break 描述
ironmen = [49, 8, 12, 12, 6, 61]
for ironman in ironmen:
    if (ironman < 10):
        break
    else:
        print(ironman)

print("---")
print(ironman) # 把迴圈的迭代器(iterator)或稱游標(cursor)最後的值印出來看看

print("\n") # 空一行方便閱讀

# continue 描述
for ironman in ironmen:
    if (ironman < 10):
        continue
    else:
        print(ironman)

print("---")
print(ironman) # 把迴圈的迭代器(iterator)或稱游標(cursor)最後的值印出來看看

day0713

小結

第七天我們討論 Python 的迴圈與流程控制,也與 R 語言相互對照,發現語法非常相似,我們需要記得 Python 的索引值起始值為 0 而非 1,使用縮排而非大括號 {} ,使用 if-elif-else 而非 if-else if-else,使用 continue 描述而非 next

參考連結

同步刊登於 Github:https://github.com/yaojenkuo/learn_python_for_a_r_user


上一篇
[第 06 天] 資料結構(3)Data Frame
下一篇
[第 08 天] 函數
系列文
R 語言使用者的 Python 學習筆記30
圖片
  直播研討會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1 則留言

0
小白一枚
iT邦新手 5 級 ‧ 2022-04-02 14:59:53

jupyter notebook 關於Python 的for 迴圈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20402/20125900DeaZeJSC0y.png
iron=[49,8,12,12,6,61]
for i in iron:
print(i)
print("---")
print(index)

49
8
12
12
6
61

5


for index in list(range(len(iron))):
    print(iron[index])
print("---")
print(index)

>>
49
8
12
12
6
61
---
5

我要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