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餘愛好者的問題
做為業餘從事羽球運動(一週一晚2小時),長期觀注羽球公開賽(在YOUTUBE上收看)的運動迷
而言,在欣賞賽事,找相關資料的過程中,腦海中總會提出一些問題,
例如戴爸所言,世界冠軍羽球名將,多在22/23歲拿到世界一,顯然男單目前球王是個例外,
大馬老球王李宗偉是個特例請參閱,還是男女有別?資料可從何收集?
戴一姐在一整年的公開賽中,拿冠軍的次數,例如超級系列(BWF Super Series)12個,拿8個,
並不算多,其中兩個在奧運前所得,奧運後得一冠,一姐在至少可算積分的名次,勝率是很高的。
相比其他的前10名選手?
比較進階的問題?戴一姐對高大的選手,170CM以上的身高,勝率是否較低?
擊敗戴一姐的選手,後來並沒有拿到該公開賽的冠軍居多?
相關的問題,可上紀錄網站, 按規則可收集資料,而更細的統計資料,
統計資料Statistics,理解它記錄的事項,
會發現它仍不能解決一些問題,而這些問題
也許正是情報價值所在,例如看一姐的球賽,會好奇,到底她是殺球得分居多,還是網前吊小球居多?
對高大球員的擊球類型和身材普通球員是否不一樣?差異在那?
失分是來自於失誤較多,還是接球較多?失誤的位置是前場居多?還是中場/後場居多?
目前這類資料,似乎還未見有人搜集? 但手持裝置上的APP頗多?但DATA不公開,或是做為自己個人紀錄為主,
其本上價值並不高?
而很多資料分析的難度,在於資料收集?並沒有資料效能的問題。
本文嘗試從球迷的角度,從做資料收集器開始,討論一下做為戰術執行影響勝負的情報,大約有那些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