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18 iT 邦幫忙鐵人賽
DAY 21
0

概述

雖然資料前處理是最為人討厭的過程,但很多時候影響結果也最深,Garbage In Garbage Out 嘛。實話說,資料的前處理沒有什麼值得讚歎的東西,就像是繁瑣的routine一樣,逐一的組合、嘗試,直到找到最好的performance。因此,以下將逐一簡介前處理的各項注意事項: 資料清理(Cleaning)、資料整合(Integration)、資料轉換(transformation)、資料切片(Discretization)。

實作資料集

這邊我拿了Kaggle上面的練習資料集Titanic來做示範,同時我會參考這一篇我自己的實作,畢竟這樣比較可以幫助大家了解並實踐。同時也很建議,大家如果有時間可以去申請一個帳號、加入這個練習比賽、下載資料集、跟著我的文章實做一遍。

資料清理的準備

由於資料清理的過程,不只是使用一次的作業,而是會不斷在未來取得資料時重複使用到的工作,所以我個人非常建議,把錢處理的過程寫成一個finction,如此只要新資料近來,只要call這個function即可。而我的習慣是透過pandas處理資料,所以我的function通常會定義如下:

#df指pandas套件中的DataFrame,用來處理表格資料很方便,可說是python中的excel
def preprocess(df): 
    ...
    ...
    return df

大家可以對照這我的實作看一下,我的preprocess的function內容大概為何。接下來寫得code全部都是出現在這個function中的段落。

資料清理(Cleaning)

處理遺漏值(Missing Value)

處理遺漏值比較常見的大概有三種方法:

  1. 忽略: 這裡必須注意的是,如果你直接把具有遺漏值的資料丟掉,那麼很可能你的訓練資料量或是維度會下降。此外,你在未來預測資料時,也可能會遇到資料不全的狀況,此時總不能夠拒絕預測吧,因次建議的處理方式還是填上一些值,去測試哪一種狀況的訓練結果會比較好。
  2. 補上中位數: 比竟平常的狀況會建議補上中位數,這樣相對來說不會受到極端值的影響。
df['Fare'] = df['Fare'].fillna(train['Fare'].median())
#直接把中位數填入票價的欄位中
  1. 根據原本的資料分布補上亂數
# Create a New feature CategoricalAge
age_avg = df['Age'].mean()  #算出Age這個欄位的平均值
age_std = df['Age'].std()  #算出Age這個欄位的標準差
age_null_count = df['Age'].isnull().sum()  
#算出有幾個null值。df['Age'].isnull()會讓整個list為null值的部分回變成True(也就是1),其他變為False(也就是0)。此時,算整個list的總和,就可以算出有多少個null了。
age_null_random_list = np.random.randint(age_avg - age_std, age_avg + age_std, size=age_null_count)  
# 產生出一個隨機的list,np.random.randint(最小值, 最大值, size=亂數的長度)。
df['Age'][np.isnan(dataset['Age'])] = age_null_random_list
# df後面第一個中括號索引是column index,後面的中括號則是row index,並將這些欄位填入剛產生好的亂數。
  1. 根據可能的狀況補上值: 基本上這個部分要對後面要說的預測方法有點概念,不過基本上就是把遺漏值的欄位,用機器學習的方法或迴歸分析,透過其他欄位進行預測並直接填入預測值。

去除極端值(outlier)或是雜訊(noisy data)

  1. 偵測: 這個部分可以透過機器學習的分群技術去尋找。也可以透過看到regression,及計算出每個資料點的residual(也就是實際值檢調預測值,也常被代稱為y-yhat),一旦residual過大,這筆資料就很有可能有某個Feature含有極端值。另外也可以透過PCA降維(decomposition)之後直接查看,很明顯的你會發現有一些點特別跑再外面,此時可能就會存在極端值。(這段code不是出現在上面的function之內的)
X = np.matrix(df.drop(['Survived','PassengerId'], axis=1))
Y = np.array(df['Survived'])

fig = plt.figure(1, figsize=(8, 6))
ax = Axes3D(fig, elev=-150, azim=110)

X_reduced = PCA(n_components=3).fit_transform(X)
ax.scatter(X_reduced[:, 0], X_reduced[:, 1], X_reduced[:, 2], c=Y,
           cmap=plt.cm.Set1, edgecolor='k', s=40)
ax.set_title("PCA with non-log(Fare)")
ax.set_xlabel("1st eigenvector")
ax.w_xaxis.set_ticklabels([])
ax.set_ylabel("2nd eigenvector")
ax.w_yaxis.set_ticklabels([])
ax.set_zlabel("3rd eigenvector")
ax.w_zaxis.set_ticklabels([])

plt.show()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171208/20107576b5Fd2Z2RX4.png

至於PCA是甚麼,因為內部運作邏輯實在太複雜,只簡單說明它的功能。PCA中文為主成分分析,其作用主要是希望方便人類視覺化觀察資料,因為實際資料可能有非常多非常多的Feature,但是一旦超過三個維度就無法視覺化呈現(除非你是下一個愛因斯坦,發現時間可以摺疊之類的。),所以為了方便人類觀察,PCA在損失最少資訊的情況下,把所有資料投影到三個維度上面,並呈現出來。如果寫到這邊你還是霧煞煞,那我建議你,你把這個技術當作是愛因斯坦的眼睛,可以幫助你看到她眼中的資料分布,這樣你可能會好過一點。

  1. 抓錯: 至於要如何判斷錯誤,大多時候還是要依些領域相關的知識的(domain knowledge)。舉例而言,假設今天你有一個大學生的資料集,其中你發現某個現在還在校的大學生,出生日期是1894年,那麼你可能就比需要處理一下這個值。不過這個例子中的知識是我們一般生活中可以判斷出來的知識,假設你今天拿到的是一個很專業的花學相關的資料集,你可能就很難了解,溫度的高低對於化學產品年濁度的影響,甚至相關的單位都沒有概念的時候,可能就比較辛苦了。

資料正規化(normalize)

另外一種狀況就是,其實不是極端值,只是剛好數字的range比較大,像這一份資料集中的Fare(車票)欄位,當直接拿來取log之後,就可以把上面那張PCA變成下面這張,實際上面perfomance也增加了一些。

def applyfun(row):
    row['Fare_log10'] = math.log(row['Fare'], 10) if  row['Fare'] != 0 else 0
    return row
df = df.apply(applyfun, axis=1)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171208/20107576PMzhiUx1Tk.png
其原理其實也很好想像,我們稍微看一下取log前後的差異,大家大概就會明白了:
1. 1000000 == 10^6 => log => 6
2. 10 => 1
3. 1 => 0
4. 0 => inf(無限大)
5. 0.1 => -1
6. 10 ^ -10 => -10

所以大家會發現兩件事情。一、原本10^6跟1差了999999,但是取log之後,變成差距為6,也就把極端值變得不極端了;二、如果數字小於1,必須注意log轉換要小心負號。

資料整合(Integration)

這部分大家就比較需要資料集相關的專業知識了。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假設你有身高體重的資料,你希望透過這樣的資料去預測一個人會不會生病,那麼你可能可以把身高跟體重兩個欄位整理成同一欄位BMI。如果再titanic這個資料集,則可以跟各位分享一個case: 將「父母及子女」(Parch)以及「年紀」(Age)整合成「母親」(Mother)的欄位。或是「父母及子女」(Parch)以及「兄弟及配偶」(SibSp)整理成「家庭成員數」(Family_Size)。

def applyfun(row):
    row['Family_Size'] = row['SibSp'] + row['Parch']  ## 家庭成員數
    row['Is_Mother']= 1 if row['Parch'] > 1 and row['Age']>20 else 0  ## 是否為母親
    return row
df = df.apply(applyfun, axis=1)

上一篇
文件檢索的評價
下一篇
資料前處理(續)
系列文
玩轉資料與機器學習-以自然語言處理為例31
圖片
  直播研討會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