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第 11 屆 iThome 鐵人賽

DAY 1
2

數學模型,其實是世界給工程師的心理測驗

——數學建模與工程最佳化的鐵人筆記 Day 0

開場白|數學模型,才是世界的心理測驗

每次讀數學建模,腦中總會浮現一個畫面:
──數學模型,其實就像世界丟給工程師的一份心理測驗。

當現實世界丟來一堆混亂、模糊又沒頭緒的資訊,模型就像心理學問卷,逼著我們去:

「你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你認為哪些行為特徵最重要?」
「請為這個行為打個分數。」

最後,這些想法、假設與數據,會被整理成一個漂亮的數學模型,變成電腦能理解、程式能操作的格式。這,就是數學建模的魔力。


關於這系列文章

這次鐵人賽,我打算紀錄自己閱讀 數學建模工程最佳化 的心得。主要參考兩本書:[1][2],內容橫跨了模型建立、評估到求解。

更重要的是,這些知識不只對工程問題有幫助,對機器學習、強化學習,甚至對人生規劃(?)都意外地實用,因為:

「搞懂變數、釐清目標、設定限制條件」
不就是工程師、數學家,甚至心理諮商師每天都在做的事嗎?

而且,這也是我人生第一次挑戰鐵人賽,文章難免有寫得不清楚、或邏輯沒打磨好的地方,也請大家多多包涵,一起期待看看,我能不能熬過這30天吧!


本系列的模型地圖

本系列主要圍繞三大模型,來聊聊數學建模怎麼影響我們看待問題的方式。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190902/201196009A0bygIJt5.jpg

模型類型 像什麼心理學測驗? 重點內容
最佳化模型 目標設定與取捨測驗 如何找到「最划算的選擇」?
動態模型 行為變化與習慣追蹤 系統狀態如何隨時間改變?
機率模型 不確定性與風險評估 面對未知,我們能預測什麼?

各模型簡介

1. 最佳化模型 — 理性與慾望的交戰

數學建模五步驟:

  1. 定義問題
  2. 確認變數
  3. 建立假設(變數間的關係)
  4. 設定目標函數
  5. 尋找解法

這就像理性與慾望的交戰模擬器:

「錢要多、工時要少、環保要顧、性能要強」

但人生(或世界)可沒這麼好康。最佳化模型教我們,怎麼在無限的慾望與有限的資源之間,做出最好的選擇。


2. 動態模型 — 行為改變的習慣追蹤器

關鍵概念:

  • 狀態(現在的自己)
  • 平衡態(理想穩定狀態)
  • 狀態變量(影響行為的因素)
  • 狀態空間(所有可能的自己)

換句話說,動態模型就像一個習慣追蹤App,記錄著每天微小的變化,觀察什麼行為能讓系統(或人生)穩定。


3. 機率模型 — 人生不確定性的理解指南

核心概念:

  • 隨機變數(世界的骰子)
  • 機率分布(骰子的機率地圖)
  • 馬可夫鏈(只看當下,不問過去)

面對充滿隨機與未知的世界,機率模型就是理解風險、評估可能性的心理工具。強化學習中的策略,很多都來自這種思想。


參考文獻

  1. Mathematical Modeling (4th Edition), Mark M. Meershaert
  2. 數學建模算法與應用(第2版),司守奎、孫兆亮 著

下一篇
Day 2 : 建模五步驟
系列文
連接數學與現實世界的橋樑 -- 數學建模30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