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台北人,在大學除了出去玩很少離開台北,高職以前的思維大概像是下面這張圖(無誤):
居住的位置是屬於天龍國的邊陲城鎮,除了有特殊活動或節慶,不然很少離開天龍國。後來大學考上台南大學,也會想說大學附近應該會有稻田。雖然台南沒有像是台北那麼樣的發達,但待個四年以後很喜歡那邊愜意的生活。研究所以後就開始將重心轉往高雄,起初並不喜歡高雄的環境,主要原因在於:
當時高雄的環境還真的有嚇到我,如果不是學費已經繳了、房子租金已經付了半年,還真有想逃離這個環境。
在退伍以後回到高雄這個地方時,部分的條件已經略有改善,捷運也開始運行,雖然沒有台北那麼大的交通網絡,但基本的交通是沒有問題的;而大多數的台北人都有個經驗:捷運的黑暗期過去後,將會帶來許多商機,也因如此想試著在高雄做個幾年看看。
在高雄工作也是一個挑戰,就如同大家所知道的高雄競爭並沒有台北那麼激烈,相對機會也更少,但還是會希望能夠在此有更好的收入水平,第一份工作時就有個目標:「希望在高雄能夠拿到台北水平的薪資,不然就回台北工作」。
而那幾年是前端開發的崛起,也剛好遇到了高雄轉型推動文化的一年,政府大力支持軟體開發及引入台北的企業,這些企業在高雄所打出的口號正是「南北同薪」,希望北漂的員工回到高雄。印象最深的政策是如果你是高雄人,但在外地具有一定薪資且符合特定產業者,如果回到高雄則可以領取每月 1 萬的補助金(鴻海工作時,只要是回到高雄者都符合資格,可是我沒有 -.-)。
這個機緣下也就順利的在高雄領取台北等級的薪資!?
剛到高雄生活時還真的挺不習慣,我那時的租屋處門口就是捷運站,只不過他正在蓋,所以除了吵雜聲以外感受不到任何優點,就如同台北捷運正在蓋時的黑暗時代,哪裡都不方便。高雄捷運完工以後差異就非常大,沿線的商場一間一間開,如夢時代、漢神巨蛋、大魯閣草衙道等等,從過去高雄只有老百貨,到現在都是具有年輕活力的大商場。
也因為這些活力的注入,高雄的許多事件更會被關注,然後近幾年的政治也越來越會著重南部的開發,讓許多原本只有在台北才會有的服務、活動等等都在高雄出現,還記得很久之前第一次聽演唱會,就是高雄巨蛋的 「VGL亞洲巡演暴雪【Blizzard】電玩交響音樂會」,今年魔力紅在高雄的演唱會也有買到票,只不過老婆就要生了,我怕去聽魔力紅會直接生出來。
這些改變讓長時間於台北生活的我也慢慢習慣這個都市,許多服務與台北的差異也越來越小,且 CP 值更高,例如:
除了空氣有點糟以外,整體來說這算是對於我來說更有希望的一個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