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第 11 屆 iThome 鐵人賽

DAY 28
1

本篇文章是 2019 it 鐵人賽的 Day 28,我跟我的隊友們 ,會在30天內每人每天完成一篇 it 相關的文章。你現在看到的是 Hello, World! 線上課程學程式?你應該要知道的 30 件事 主題系列文章,歡迎訂閱。


營運線上程式課程一年,我對於如何定義「完課」這件事情有許多想法,但仍然沒有一個標準答案。剛好今天開會的時候又有一番討論,就簡單紀錄一下想法。

完課顧名思義是「完成課程」。

在實體學習中,對於完成課程就有許多不同的定義,例如出席率、完成指定作業、通過考試等等足以證明你有「順利學完」的指標。

在**「成果導向」**的學習理念之下,我們並不是走衝量不重質的路線,而是希望學生真的都能跟上進度順利學完,而且能有好的學習成效。加上了「成效」這個變項,完課的考量又更加複雜了。

我在第一次設定完課率的設定,定義如下:連續八週的課程,學生只要在最後一週的課程內容有完成率,便算是整個課程有完成。

為什麼聽起來有點鬆散?因為使用者(學生)在瀏覽課程平台時行為不一定會一致。一門課可能有上百個單元,他可能都有看完,但不一定會每個單元都打勾點選完成。另外,課程進入到第八週,也通常是收尾階段,重要的概念都已經學習完畢。假設學生的學習是線性前進,那進入到最後一週,通常也已經十之八九地掌握了整個課程的重要概念,達成學習目標。

第二次在經過討論後,決定以更直覺的「完課率」定義方式:
例如,改成學生在必修課程裡有 85% 的完成率便等於完成整個課程。後來估算,以線性進程來說,85% 也通常落在課程的最後一週。

完課率 = 成效指標是否有例外?

在以下的幾種使用者情境,完課率=成效這件事可能還是有例外。

學完記得打勾,順手提升完課率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191014/20120822Nm8eUuotgZ.jpg

1. 學生跳著學,只挑自己想學或需要的來學

這種狀況容易出現本身已經有學習經驗的學生,他們來上課,可能心裡本來就有很確定想學的內容,對於不在他們目標範圍,或是他們已經學過的內容,會直接選擇跳過。

2. 學生完成單元後並沒有「勾選」完成內容

很難要求使用者百分之百照著平台的步驟和指令執行。我有遇過作業全部寫完但沒有勾選單元完成率,因此課程完成率是 0 的學生。

3. 學生完成單元,但並沒有寫作業

在寫程式這件事情上,自己動手練習絕對重要。學生學完整套課程,但是沒有完成一項作業,你還是無法確認他是否能自行做出一個 web app。所以要是只有單元完成率,但沒有相應的作業完成率,也不免讓人有點擔心學生是否真的「學會」。

4. 學生完成單元,但作業依然寫不出來

接著上一點,要是學生全勤,完課率 100%,作業也全交,但是都不及格。這樣是要算有完課還是沒完課?能稱得上是「學會」嗎?這樣的學生,我也有遇過。

以上這些例外雖然在我的經驗中沒有「大量」發生,但零星的案例出現,不免還是會讓人反覆思考這樣的「完課率」指標是否有意義。

多數課程的設定或設計,主要是針對大多是無基礎,且會按部就班線性學習的學生。

但現在資訊發達,自學進修的內容唾手可及,尤其是 web app 這般仰賴大量網路資源的學習主題,學生或多或少,都會超前進度。又或是已經有足夠基礎,只是想來上課確認自己是否有所遺漏。每個學生的目的有所不同,假使課程能讓學生各取所需,學到需要的知識,這種狀況不是最好嗎?

難就難在太個體化的狀態,很難設定一個適用於全體的指標。太破碎或個體化的指標,也很難讓人清楚掌握整體班級的學習狀況,見樹不見林。

對於掌握整體班級狀況來說,完課率還是可以看出一定的學習曲線。但如果要給學生實際的學習建議,則需要再去仔細對照其他「成效」指標是否達標。


上一篇
我已經 3X 歲,現在轉職軟體工程師還來得及嗎?
下一篇
線上課程學程式真的能成功轉職嗎?——可以,但你應該要問的是7個關鍵問題
系列文
Hello, World! 線上課程學程式?你應該要知道的 30 件事30
圖片
  直播研討會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