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第 12 屆 iThome 鐵人賽

DAY 5
1
DevOps

為自己學習成為 Scrum Master 的經驗分享系列 第 5

三探敏捷:好的技術實踐是敏捷開發的基石

  • 分享至 

  • xImage
  •  

前兩天提到的是我在實習期間的故事,這兩天則要講講在就讀碩士兩年間的三個故事。實習結束後,就此展開了碩士生的實驗室生活。

自動化以降低交付時間

俗話說的好:「程式設計師的美德就是懶惰。」因為懶惰就會把把重複性的工作給自動化,進而推動社會的進步(?)。

我認為這在喜愛敏捷文化與 DevOps 文化更應是如此,只有將重複性的事情自動化,我們才有額外的時間與精力去追求適應變化的能力;只有將整合與部署的流程自動化,我們才能持續的交付。

而我在實驗室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將實驗室軟體的安裝流程從手動複製檔案與改環境變數,透過 NSIS 腳本自動化,省去我們要舟車勞頓的去客戶辦公室、在沒有網際網路的環境下,協助因為安裝程序太複雜無法自行操作的客戶,用 USB 進行檔案複製與各種環境設定去安裝我們最新版本的應用程式。在有了自動安裝程式之後,只要透過 e-mail 就可以將新版安裝程式交付給客戶自己安裝,更快的得到他們對應用程式的回饋。

這樣降低交付耗損的時間,是 DevOps 所追求的;而快速得到回饋的節奏,也是敏捷文化所追求的。

導入 Code Review 以建立知識與文化的傳承

實驗室在文化塑造最困難的地方在於,每一年多承接專案的人員就會進行一次交替;換個說法,就像是公司每年都一定會有 N 個最資深的員工離開,然後同時再來 N 個新員工進來。在這樣來來去去的環境中,文化是最難建立、也最容易遺失與稀釋的。

而開始承接實驗室專案後,我就感到實習時良好開發文化與實驗室開發文化強烈的反差對比。其中,我最難以接受的就是沒有一個共通的 Coding Stlye 以及沒有 Code Review 的文化。

沒有共通的 Coding Style,||除了強迫正如我會感到渾身渾身不對勁外,也|| 會造成程式碼可讀性降低,讓更改軟體本身的成本提高。而沒有 Code Review 的文化,就會讓許多劣質的程式碼合併進主線造成技術債、也會有造成專案建置失敗的提交讓開發進度停擺。這些缺陷都是降低從需求到交付的絆腳石。

另外,沒有 Code Review 更長遠的後果就是知識傳承的成本會不斷積累。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實驗室最大的困境就是人員更迭頻繁,所以知識的傳遞容易斷層。所以指導教授努力的想要研發更好的文件專寫方式與 IDE 相關輔助擴充套件。但是這些都是治標不治本。

但是會造成斷層的原因,更主要是專案的知識總是在人員要離開時才交接,而那時候正是離開人員於論文水深火熱之際,而論文寫完後也就急急忙忙地辦理離校手續而離開了,實際能好好交接的時間與精力是難以將這些知識完整的傳遞的。

而這就顯得平時的 Code Review 是重要的。每一次合併主線前的 Code Review,除了前述有避免劣質程式碼與缺陷進入主線的優點外,更有知識傳遞的效果。資深開發者透過 Code Review,讓新手暸解到自己可以更好的地方。而新手透過 Code Review,去更近一步暸解軟體的架構與概念。任何專案成員,都可以透過 Code Review開啟更多的討論、激盪更多的想法。經過這樣一年的開發,等新人成長起來、資深者要離開前,其實真正需要交接的地方已經不多了,如此就可以避免知識的斷層。

不過當時的我其實不一定有意識到這麼多。只是一昧認為在前一份工作環境習得的 Code Review 文化是真的有幫助,所以想要去建立這樣的文化。然而,學長們在已有既定文化的認知與在開始要忙論文的當下,是反對這樣的方式,所以在學長畢業前,我都沒有成功說服過。

到了學長即將畢業之際,新的學弟妹提前加入實驗室,我就決定從他們開始建立起這樣的文化。也時值在我們這一屆,專案的版本控制方式從 SVN 轉移到 Git,也建立起實驗室的 GitLab,所以我們就一起建立了 Code Review 文化,讓程式碼變動合併到主線前,必須透過 Merge Request 的方式,然後由至少一人去 Code Review,在暸解與認同後才能合併到主線。

時隔畢業數年,有天在實驗室學生的 Telegram 群組中,有學弟發問:「考古一下,當初OOO專案會帶 code review 是哪個偉大的學長/姐帶頭阿?」開啟了對話,才知道這樣的 Code Review 文化是有不斷傳承的,也仍然是實驗室專案中,唯一一個有在 Code Review 的專案小組。而學弟也認為這樣的文化是很有幫助的,該專案也是實驗室後來少數發展不錯的(儘管成功應該不會只是因為有 Code Review)。

這件事時隔多年回想起來,不禁讓我連結起了軟體開發宣言:

個體與互動 重於 流程與工具

我認為 Code Review 就是一個創造「互動」的機會。

雖有成功,但也有犯下追求形式上敏捷的錯誤

今天其實本來重點是要聊這個的,但沒想到一聊起 Code Review 就佔了大把時間與篇幅。上面兩個故事講得是我成功的經歷,而之後來要聊的就是一個失敗的經歷,就讓我們明天一起聊聊這個故事吧~


上一篇
再探敏捷:當技術實踐碰上敏捷開發 (2)
下一篇
三探敏捷:追求形式上敏捷的錯誤
系列文
為自己學習成為 Scrum Master 的經驗分享30
圖片
  直播研討會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