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上一篇在產業發展中心的工作, 由於本身已有多年產業經驗, 相較於中心裡多是剛畢業幾年的工作者, 我也另外被賦予了"技術幕僚"的職能, 這也是我第一次真正不再是研究自家的產品, 而是替別人研究所需要的技術主題, 這有什麼差別? 差異其實在於看事情的角度, 因為過往當產品經理的時候, 研究過程中多會以怎麼跟目前產品扯上關係有所著墨, 不然就會顯得研究主題發散...@@ 但相對被指派去研究特定的主題, 當然會需要先釐清所需要研究與查看的產業角度與技術面向, 但你自己會感覺那是相對客觀的, 而且對我而言是用上了不同的技能, 前一種是關聯性的發想, 後一種則是"快速學習新領域"的過程, 很多主題是你可能只聽聞過, 但從來就沒有深入了解過的領域, 例如: ADAS(自動駕駛輔助系統), 甚至是近期最火紅的5G通訊......
最簡單的不外乎就是從Google開始, 但我覺得是先讀過幾篇介紹性文章之後, 找出"真正"且"正確"的關鍵字, 尤其是某個技術名詞的"英文關鍵字", 其實才算是後續突破資料蒐集與統整個關鍵, 因為通常對新興領域而言, 英文相關網頁絕對比較多也完整應該是毫無疑問的, 唯有找到對的資料, 再搭配數位工具的擷取(Evernote Web Clip)與收納(Evernote), 才能有效展開資料的理解與整理, 近期我自認為成功的最佳實務(Best Practice)是打開一個空白的PPT簡報, 開始把理解的大綱與圖示都先貼入簡報中, 隨著逐步對研究主體的理解後, 就可以開始發現很多文章都在講差不多的事情, 這時候你就可以知道什麼是核心觀念了, 接著你可以開始截長補短將幾篇文章互有補充的內容, 全部整合在一起, 這樣就會是最完整內容!
當一份可能剪剪貼貼尚未整理過的主題研究有數十頁甚至上百頁的簡報了(但有些較小的主題可能找沒那麼多), 你也發覺看來看去大概就是差不多那些東西之後(當然有時候是時間有限), 就可以開始做有"系統邏輯"的重新編排, 因為你要編排成你自己可以講解與報告的研究報告, 舉例來說 : 技術簡介, 政府政策, 國內外案例說明, 技術性細節..., 照著由淺入深, 由大顆粒逐步拆解成小顆粒的方式, 打散簡報重新編排成自己說得通順且有邏輯的方式, 就會是一份還不錯的技術簡報, 那你會說中間有一些不懂的地方怎麼辦? 確實會有, 畢竟就像之前說的, 這些大多是從未接觸過的領域知識, 你大可以選擇先略過太細節的問題 (因為就是委託你研究, 你都不懂了, 長官們會懂嗎?@@) 另一種變通的方式, 就是先留在最後的"待研究議題"專區, 說明你已經做完了上述眾多篇幅的研究, 但仍有少數細節需要請教該領域的專業人士才能明瞭, 我想通常也不會被太刁難這一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