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回顧2020年時的日記裡寫著,去年學到最多的兩件事:一個是趁著肺炎,工作後第一次回家長住,一個是上完諮商課。
剛來日本讀書時認識的隔壁實驗室的歐洲人,說他跟老婆會去做伴侶諮商。那是我第一次認識「去諮商」的人。過了幾年我自己吵架吵得兇了,想起來這件事,就拉著男友去了。當時覺得非常神奇的是,怎麼他這種惜字如金的人,會在一個不認識的人(諮商師)面前說這麼多連跟我都沒說過的話。
我從以前就是會誤會「說話很直」是稱讚的那種人。以前交往的人還送過我蔡康永的《說話的藝術》(他怎麼沒寫一本送禮的藝術...)。但前年發生一件事,才真正讓我當頭棒喝,發現我真的需要認真的解決這個問題(顯然有點太晚)。
那次跟男友的兩個同事一起在惠比壽吃午飯,其中一個 O 君新婚。我也見過他老婆一次,所以裝熟地開始問 O 君的新婚生活,他說老婆會很堅持把所有家事做到完美,但是她在銀行上班,除了通勤時間長,上班累,下班還要準備一大堆考試,不過還是在結婚同居後,每天努力獨立要把家事完成,而且堅持不讓 O 君幫忙。我聽完後不加思索地說:「哇,你很好命耶,遇到這麼賢慧的老婆」完全沒聽出 O 君口氣中的煩惱。我事後回想,當時他想表達的,可能是眼看著老婆過度努力、活得很累,卻不知道要怎麼做的無力感。同樣話我又重複了三四次後,O 君突然說「你夠了沒?你看不出來別人在煩惱嗎?還用那個態度說話。」甚至說到有點嘴唇發抖。我們其他三個都一瞬間石化不敢動,我當下馬上後背涼了,我知道我又搞砸了。
從小到大類似的事情也發生不止一次。這次不知道哪根筋不對,我想到我們的諮商師,跟她說話讓我覺得很舒服,我好奇這到底是天分,還是學了就能變那種樣子。懊惱催化了衝動,就去報名了一個口碑不錯的周末諮商課。原本大概八個月的課程,因為肺炎而延長了到超過一年,後來半年都戴著口罩加塑膠面罩進行。
我一開始參加時抱持著,來學怎麼「問問題」的心態,結果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練習怎麼聽,還有如何排除聽人說話時的偏見,練習察覺及正視自己各種先入為主的想法。總而言之,就是練習更了解自己,不要用陳腔濫調的方式去處理自己的反應,然後也用同樣方式去對待別人。
我最喜歡的練習是,兩個人一個人說、一個人傾聽跟回應,同時其他人也在旁邊聽這個對話,作筆記。結束後,旁觀的人輪流回答「說的人到底想說什麼」,然後等全部人說完後,再請當事人揭曉他當下的感受。明明就是所有人都在同一個時空、聽同一個對話,結果居然大部分情況下,不只大家都會有跟當事人本人不一樣的答案,甚至彼此之間也都不一樣,實在非常有趣。明明是在問說話的人想說什麼,但是我們還是不自覺地把自己的經驗與想法投射在聽到的話上。
雖然還沒從諮商課中獲得什麼明顯的經濟利益,我也不知道身邊的人有感受到我的改變嗎,可能沒什麼差。但是我記得我在最後一堂課時說的:「這解答了我人生最大的困惑」,我常常說錯話,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因為沒在聽。常常我的很多人際關係的挫折也都來自這裡。雖然真正改善還要需要更多的練習,不是幾堂課可以做到的,但找到這個癥結點對我意義重大。很感謝當初有去上課的自己!
最近在選跟男友交換讀的書,我就選了《你都沒在聽》,因為讀了之後發現這本書總結了很多當初我覺得有用的技巧跟心態。才突然發現,我這樣不就也像是用書名拐彎罵人?哈哈。這樣說來,以前送我《說話的藝術》的人,也可能只是單純的覺得這本書好看而已,只是我當下我又自顧自地用自己的想法解讀了。不管怎樣,難免感覺到因果循環,一物剋一物,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