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26要上台演講前,其實不斷的在大量閱讀、練習寫作跟產出。目的是為了讓東西更豐富多樣,還有讓人好記憶。
但腦袋瓜想的東西還是比不上實戰反饋。
按照朋友事後回饋的說法,大概就是東西太多了,被繞暈,覺得無聊然後就迷失在演講的宇宙中。直到下一個part,應用跟實戰他們才突然醒來。
歸因來說,
第一當然是演講次數還不夠多,所以沒辦法抓準別人的下載資料速度。
第二是我在做ppt時,沒有真正自己全部開講跑過一輪。
第三個問題是,因為像套娃一樣一層一層的,最後大家都深陷在知識結構的迷宮中。不知道方向在哪裡XD
而這次的發想也是從第二點來的。
以前做筆記是自己爽居多,所以寫的都是片段跟零碎的感覺。
一看就能回憶起當時看書的狀態,心念的流動,但不足以跟別人說明。
而後來變成知識圖卡,知識圖卡本身就比較像是有目的性的分享。所以有核心價值,圖片本身也會為你服務。
接著到演講分享,進一步的發現它的層級又更高了,需要口語,及時練習,還要怕忘東忘西。
這幾個筆記的層次,其實就是讀者、創作者、演講者的不同角色扮演。
在每一層運作的時候,都會發現不足跟可以再進步的地方。
因此可以超越原本觀點的自滿與極限,達到另一個伸展圈的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