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正式開始聊聊AI作曲相關方面的話題~
如果要追朔到最早的自動作曲 ,大家可以猜猜看從什麼時候開始呢?
(這裡我們不說AI作曲,而是用自動作曲或是算法作曲 (Algorithmic Composition),原因是前面介紹過AI是在1950年代才有的觀念,所以在那之前並沒有所謂AI作曲這種名詞)。
答案是
.
.
.
.
.
.
.
.
.
.
.
.
莫札特 (1756-1791)
莫札特在1787年的時候,提出了一個音樂骰子遊戲的概念,簡單來說呢,就是莫札特事先寫好總共272的小節的音樂片段 (176個小步舞曲小節以及96個三重奏小節),並且把這些小節都配上編號;而玩遊戲的人透過不斷骰兩顆骰子,把每一個骰子對應的音樂片段結合起來,就可以產生一首隨機但完整的樂曲,這就是歷史上最早的自動作曲的觀念。
但畢竟這些片段都是大師親自寫好的,基本上只要頭尾的部份有特別設計好,不管骰子怎麼骰銜接起來都不會有太大的問題,所以聽起來也不會有什麼違和感,只能說它就是最早提出這種自動作曲的觀念,但卻不是真正的在作曲。
另外,也有人懷疑這是否是莫札特的創作,因為骰子遊戲是在莫札特過世的兩年後,由出版商在柏林公開了這套據說是莫札特生前創作的作曲系統,因此並沒有百分百的證明此創作是來自莫札特。但有許多音樂家由莫札特在1787的創作的樂曲 K.516f 裡找出類似概念的隨機生成機制,因此目前還是公認骰子遊戲是出自莫札特的發明。
弦樂四重奏Illiac
時間來到1957年,由 Hiller 以及 Isaacson 利用馬可夫鍊 (Markov Chain) 來產生隨機音符,之後再利用和聲與復調的規則去測試這些結果並選擇符合規則的材料,再將這些材料修改並組合成弦樂四重奏。
Illiac 第一樂章
第一篇自動作曲的論文
1960年,俄羅斯學者R.Kh.Zaripov發表了第一篇關於Ural-1電腦Algorithmic Composition的論文。
AI作曲鋼琴曲
1965年,Raymond Kurzweil 開發了一套AI作曲的軟體,並且在節目上公演了創作出來的鋼琴作品。1965聽起來很遙遠嗎?這位大神現在人還在Google工作,擔任工程總監,同時也是Kurzweil的創始人。
第一屆電腦音樂大會 (International Computer Music Association, ICMC)
1974年第一屆的天下第一武道大會電腦音樂大會在美國密西根大學舉辦,至今已四十餘年,ICMC每年仍在舉辦中。
隨著時間的發展以及時代的進步,越來越多人關注到了這個結合了藝術與科技的奇妙組合,電腦自動作曲逐漸地成為學者門研究的一項學科,而各種不同的演算法也開始運用於作曲上。目前比較主流的幾項AI作曲的技術包含了類神經網路 (Neural Network, NN)、馬可夫鍊 (Markov Chain)、基於規則的知識庫系統 (Rule-Based Knowledge System)、演化式計算 (Evolutionary Computing, EC)...等等。
如果你覺得前面這些專有名詞聽起來有點熟悉並沒有覺得很陌生的話...
可以體會我前面12天辛苦講古與介紹的用心良苦了吧~~~~
而現在也已經有許多公司以及App提供相關的自動作曲功能/服務,這部份我們會在講解完幾個比較主流的AI作曲的方法後,再一一介紹這些公司以及App所提供的服務,有時堅的話也許會抓一些篇幅寫一下幾個目前做的比較好的軟體/App的使用指南。
那麼我們Day14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