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聽著講座,剛好很幸運的解決了兩問題。
第一個是三節的內容,呈現了講稿式的,經驗式的,互動式三種模式。
講稿式的呈現,很多的營養內容跟豐富的知識。
我得到了啟發,記了不少筆記,思考了與我相關生活的一切。
但那跟我的生活真的相關嗎?我得到了這個感受跟停頓。
經驗式的分享,由於是共同的經驗,聽著故事很有趣。
有共鳴,但也因為經驗過,有點分心。
也有QA 自問自答,是可圈可點的內容。
互動式分享,主軸只有兩個,加上一些有趣的軼聞跟故事。
發現到別人的好惡,發現到每個人的不同。
自己去探索,發現,尋找經驗。
真的很有趣的體會,但是內容就少很多。
開放的結論,自己的思考。
第一個被解答的問題是,我自己的分享這次確實是假互動。
沒有別人的內容呈現結果,沒有別人的經驗談,沒有生活。
幸好最後有前輩講師回饋,讓這個部分得到落地。
第二個被解答的問題是,這些好的東西,他沒有跟我落實在生活中。
所以我知道它很好,但我無從下手,無從共鳴。
無從覺得“我獲得了什麼”能應用在生活。
覺得很幸運,冥冥之中能被朋友邀請來參加這個演講。
關於溝通表達,破除迷思。
在水逆運行時,審視自己的機運。
一切的表達都要跟生活、問題、解決有關,表達才會讓人有意義。
讓人帶回自己的人生,可以複製解決自己的問題。
化成公式來說,情境,衝突,問題,解答的SCQA模型就是最棒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