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1 iThome 鐵人賽

DAY 29
0

我們終於來到第廿九篇,我們這次討論的題目都是之前討論過的東西的延伸。因為篇幅和時間有限就只好把它們合併成一篇。

Two-way data binding

我們在示範 app 一直都是在用 one-way data binding,只要在 layout XML 加上 @{ ... } 就能用到 LiveDataStateFlow 的值,並且能在 LiveDataStateFlow 的值改動時自動更新 UI(要設定好 LifecycleOwner)。Two-way data binding 適合在一些用戶輸入的 UI 組件使用,例如 TextEditCheckBox 之類。寫法會是這樣:

<EditText
    android:layout_width="wrap_content"
    android:layout_height="wrap_content"
    android:text="@={viewModel.query}" />

query 可以是 MutableLiveDataMutableStateFlow。留意是要用 mutable 的,因為當用戶改變 EditText 的值時會直接把最新的值寫入去 MutableLiveDataMutableStateFlow。然後你可以在 ViewModel 把那個 MutableLiveDataMutableStateFlowmap 之類的 operator 轉化成其他動作(例如當用戶在輸入文字後就 call API 搜尋內容)。

其實 data binding 的原理是那些 @{ ... }@={ ... } 語法會在 compile 時轉成 binding 的 class,入面還是會 call 那些 view 的 getter、setter、listener,只是不用我們自己寫而已。這樣就可以少寫一部分 code。

但 data binding 還是有 Android view 既有的問題。以 CheckBox 為例,你可以設定 OnCheckedChangeListener 來得知用戶改變剔選狀態。如果以 code 的形式改變 CheckBox 的狀態可以用 setChecked 這個 method。但 call 完 setChecked 後之前設定好的 OnCheckedChangeListener 都會收到 callback,變相很難分辨究竟那個 onCheckedChanged callback 是由用戶輸入行為觸發還是由 code call 了 setter 觸發。在 StackOverflow 有人提議可以改用 OnClickListener 取代 OnCheckedChangeListener,這樣就肯定 callback 是因為用戶輸入而觸發。另一個做法是在 call setter 前先把 CheckBoxOnCheckedChangeListener 設定 null,當 call 完 setter 後就把 OnCheckedChangeListener 還原。第一個做法不合乎語義,第二個做法又太古怪。但我們用 two-way data binding 好像不用理這個問題?不是,只是基本的 view 例如 TextEditCheckBox data binding 本身已附送 binding adapter,它背後的實作已經有處理這個問題。而 two-way data binding 的文檔都有特別提及這種 setter 和 listener 之間做成的無限循環問題。它的解決方法是在 binding adapter call setter 前檢查當前 view 的值是不是和要設定的值一樣,如果一樣就不要再 call setter,以免觸發 listener 導致 data binding 發覺 view 的值有改變之後把背後的 MutableLiveDataMutableStateFlow 值改成 view 的值,因而再 call 多次 view 的 setter。

RecyclerView 局部更新

之前示範了用 DiffUtil.ItemCallback 做自動計算新舊內容比對然後更新 RecyclerView 的 list item。但有時把 list item 的所有 view 都做一次 bind 的話可能會導致出現的效果。以 Instagram 的 news feed 為例,如果要更新 like 數的話,像我們之前的寫法會在資料變動後把整個 list item 重新 bind 過,導致影片重新載入。但我們期望看到的是影片是繼續播放不中斷而 like 的數字轉了。要做到這樣的效果我們可以 override DiffUtil.ItemCallbackgetChangePayload。這個 method 會在 areItemsTheSame return true 並且 areContentsTheSame return false 時執行。getChangePayload 預設是 return null,你需要在 method 內找出兩個 object 之間的差異,然後把結果 return。它其實沒有限定 return type,你可以 return 一個 Set 內裏有表示不同 property 的 enum 表示改動過的 property。亦有其他人用 Bundle 來放兩個 object 之間的差異。

改完 DiffUtil.ItemCallback 後就要更改 ListAdapter。之前我們都是 override onBindViewHolder(holder: RecyclerView.ViewHolder, position: Int)。但我們現在 override 了 getChangePayload 後就要在 adapter override onBindViewHolder(holder: RecyclerView.ViewHolder, position: Int, payloads: MutableList<Any>)

override fun onBindViewHolder(
    holder: RecyclerView.ViewHolder,
    position: Int,
    payloads: MutableList<Any>,
) {
    if (payloads.isEmpty()) {
        // 完全不同,用回普通的 onBindViewHolder 做 bind
        super.onBindViewHolder(holder, position, payloads)
        return
    }
    // payload 第一個元素會有 getChangePayload return 出來的 object
    val diff = (payloads.first() as? Set<DisplayContent>).orEmpty()
    val item = getItem(position) ?: return
    // 之前已經 bind 過,按照 diff 有的 property 去 call 對應的 view setter
}

做了局部更新後,我們應該要把 list item 由 data binding 轉為 view binding。因為用 data binding 又再直接從 code call view setter 覆寫 data binding 做的東西會很怪。

由 data binding 到 unidirectional data flow 再到 Compose

當習慣用 LiveDataStateFlow 後很自然地會把整頁的狀態以 LiveDataFlow 的形式放到 ViewModel 內。之後就是在 ViewModel 外露一些 method 回應用戶輸入。例如當用戶按下按鈕時會觸發 ViewModel 的一個 method。然後這個 method 會做一些東西(例如 call 了 backend 並等待 response)並且改變被 data binding 觀察的 LiveDataStateFlow 的值從而改變 UI。我們的示範 app 就是用這種作法,這樣就做到 unidirectional data flow 的效果。UI 只需要按照最新的狀態來顯示就可以了。但問題是 Android 傳統的 view 本身的設計就不是讓人這樣做的。如果是 TextView 你不斷 call setText("hello") 從用戶肉眼看起來就只是一個「hello」而已,沒有閃動之類的事發生。但到了 EditText call setter 那時如果本身輸入法有拼寫檢查的候選字的話 call 了 setText 就會清空輸入法候選字。所以如果刻意令 EditText 的狀態和 ViewModel 完全同步(callback 一收到改動就要 call EditText.setText 來統一兩邊狀態)的話用戶就感覺到有異樣。再到極端例子 WebView,它並沒有外露完整的 getter 和 setter 讓你能完全掌控 WebView 內部狀態。如果要保留和還原狀態就只能用 onSaveInstanceStateonRestoreInstanceState,但那個 Bundle 不是讓你去讀而是讓 WebView 自己之後讀的。這種設計很容易會因為 ViewModel 的狀態跟 view 的狀態不完全同步而造成 bug。有些用 Android 傳統 view 做 unidirectional data flow 的示範 project 沒有特別做這類的示範(可能和我們的示範 app 一樣沒有用戶輸入的部分),讓人誤以為 unidirectional data flow 是容易做到,但到了實作時就發現問題多多。像以前那些 MVP 例子也是,很多都沒有考慮到 configuration change 的問題,只要一旋轉裝置之前的狀態就會消失。當然現在有 Architecture Component 和 SavedStateHandle 情況好了不少。但我想講的是傳統的 Android view 是很難完全做到所有狀態都交到 ViewModel 保留和控制,除非轉用 Compose 來寫 UI。

Compose 就是聲明式的 UI,我們不能像以前可以 call view 的 getter 取得它的狀態。相反,大部分的 Compose UI 都是沒有自己的狀態,狀態都是由外部(即是 ViewModel)傳進來,自己保留的狀態都是一些 ViewModel 不太重視的東西(例如動畫相關的值)。

以前我們做下面這類的 Chip 界面很多時都是在 layout XML 開一個空白的 ViewGroup 然後用 code 建構每一個 Chip 再塞進去 ViewGroup。然後當這些 Chip 更新時就把整個 ViewGroup 的 child view 清除再重新建構一堆新的 Chip 再塞進去。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11014/20139666gs9AzeTNKk.png

圖片擷自 Material Design 網站

這樣做就不用花時間比對新舊 data 之間的差異而且不用處理那些 view 可以重用的問題。我們的示範 app 就是用了 RecyclerViewDiffUtil.ItemCallback 來做這些東西。但上面的例子大家應該都不會用 RecyclerView 來做。其實清空 ViewGroup 再做一堆新 view 有點像 Compose 的用法,但 Compose 能夠自動幫我們做新舊對比,而且不限於 RecyclerView 這類 UI。還有是用 Compose 的話就不用做清空的動作,因為它的寫法是 ViewModel 提供當前該頁全部的狀態,不單止是因應剛才用戶按了某個 chip 而只提供那個 chip 的資料。在我們的示範 app 我們都是循這個方向去寫,如果要轉做 Compose 的話相信不會有大問題。

Instrumentation test

我們一直寫的測試都是在電腦上執行,而不是在 Android 裝置。我們亦用了 Robolectric 來補足 Android SDK 獨家的 class。如果是要拿到 Android 上面執行(不論是實機還是模擬器)的測試是叫做 instrumentation test。一般可以再細分兩類:UI test 和非 UI test。UI test 應該很容易明白,就是跟 UI 有關的,例如檢查界面顯示的內容、轉頁之類是不是合符預期。而非 UI 但又要放在 Android 執行的測試的例子有即場建立 in-memory SQLite database 檢查 SQL statement、foreign key constraint 是否正確。這些東西如果靠 mock 是不能真正檢查到這些東西,就算寫到出來亦會像謄文般把實作的 code 在 test case 中抄一遍(因為太多東西要 mock)。

如果是 UI test 的話可以參考我之前參加「Android # Best practice Challenge for MVVM x RecyclerView」而做的 GitHub repo。UI test 基本上都是用 Espresso 來控制 UI 及檢查 UI 的元素,它背後是用 Hamcrest 這套 assertion 框架,跟我們之前示範用的 Strikt 有點似。不過 Espresso 難在它報錯時只會提供一大串 view hierarchy 給你看,但你又看不明白。所以最好還是寫了一小點就執行來看看是不是沒有問題,這樣就容易除錯。

如果已經用 Compose 的話就不是用 Espresso,要用 Compose 專用的測試 artifact。其實 Espresso 和 Compose 的 UI test 寫法都是大同小異,基本上都是靠標記一些記號(例如 view ID)然後在 view tree 找到那些元素,之後檢查它的 attribute 或者是做一些用戶跟 app 的互動(例如按下按鈕)。為 view 加上測試的記號是 UI test 常用手法,例如 ImageView 用載入圖片 library 載入圖片的話可以順帶幫它 setTag 標記圖片網址,然後在 UI test 核對圖片網址。就算是 Compose 都是叫人用 semantics property 來做 UI test。

Coroutine

我們在示範 app 已經用了 Coroutine 和 Flow。但其實我們一直都沒有主動切換 thread。除了 Ktor client 那部分之外剩下的東西(包括那些 mapper)都是在 UI thread 執行。Coroutine 的運作方式就是在一條 thread 內跑到調用 suspending function 的指令時切換到不同的 Coroutine 來營造出幾個 Coroutine 在同時執行的效果。我們之在做自動更新時用的是 Coroutine 提供的 delay 而不是 Java 的 Thread.sleep 是因為 Thread.sleep 真是會把執行 Coroutine 的 thread(即是 UI thread)卡死,但 delay 就是會切換執行另一個 Coroutine,直至時間到為止。亦因為 Coroutine 不會在 suspending function 內每一句 statement 之間幫我們檢查現在 Coroutine 是不是已被取消,所以 Kotlin 的文檔有提到如果是寫循環語句的話最好在每次迭代時都檢查一次 [isActive](https://kotlin.github.io/kotlinx.coroutines/kotlinx-coroutines-core/kotlinx.coroutines/is-active.html) 以確保我們在 Coroutine 取消後就停止執行。

Ktor client 和 OkHttp client 已經為我們處理了 thread 的事宜,否則我們一進去班次頁就出現 NetworkOnMainThreadException。如果真的想把部分流程放在另一條 thread 執行的話,就要用到 coroutine dispatcher。這跟 RxJava 的 scheduler 和 Java 的 thread pool 有點似。常用的 dispatcher 有:

  • Dispatchers.Main 在 main thread 上行(視乎你用了甚麼 Coroutine 的 artifact,Android 的話是 UI thread)
  • Dispatchers.Default 按裝置 CPU 核心數量來決定開多少條 thread 的 thread pool,但最少會有兩條,適合用來執行偏向 CPU 運算的東西
  • Dispatchers.IO 都是 thread pool,但是專為 I/O 處理而設。如果它的 thread pool 不夠 thread 用的話可以隨時開新的 thread,用完後會銷毀。其實背後都是跟 Dispatchers.Default 共用 thread pool,如果本身有東西在 Dispatchers.Default 執行中的話就不會把原先的東西切換 thread

Dispatcher 的用法是用 launchwithContext 包住想切換 thread 的部分:

suspend fun example() {
    println("這句在 call example() 的 dispatcher 執行")
    withContext(Dispatchers.Default) {
        println("這句在 Dispatchers.Default 執行")
    }
    println("現在回到原先的 dispatcher 執行")
}

// 如果整個 function 都想在 Dispatchers.Default 執行可以這樣寫
suspend fun example2() = withContext(Dispatchers.Default) {
    println("這句在 Dispatchers.Default 執行")
}

如果是 Flow 的話,亦可以用 flowOn operator 指明 dispatcher:

val myFlow: Flow<Int> = flowOf(1, 2, 3)
    .map { it * 2 }
    .onEach { println(it) }
    .flowOn(Dispatchers.Default) // 這句以上 (map, onEach) 是在 Dispatchers.Default 執行
    .filter { it % 2 == 0 } // 這句還是在 collect 那邊所在的 context 執行

不過為了方使測試,我們會用 dependency injection 取得 dispatcher。以下是用來提供 CoroutineDispatcher 的 Dagger module:

@Qualifier
@MustBeDocumented
@Retention(AnnotationRetention.RUNTIME)
annotation class IoDispatcher()

@Qualifier
@MustBeDocumented
@Retention(AnnotationRetention.RUNTIME)
annotation class DefaultDispatcher

@Qualifier
@MustBeDocumented
@Retention(AnnotationRetention.RUNTIME)
annotation class MainDispatcher

@Module
@InstallIn(SingletonComponent::class)
object CoroutinesModule {
    @Provides
    @IoDispatcher
    fun provideIoDispatcher(): CoroutineDispatcher = Dispatchers.IO

    @Provides
    @DefaultDispatcher
    fun provideDefaultDispatcher(): CoroutineDispatcher = Dispatchers.Default

    @Provides
    @MainDispatcher
    fun provideMainDispatcher(): CoroutineDispatcher = Dispatchers.Main
}

以上的 code 可以在 GitHub repo 找到。

習慣上我們會在實際需要開 thread 的地方指明 dispatcher,例如 withContext(Dispatchers.IO) { ... } 包住讀寫檔案的 code。因為在那個位置是最清楚自己需要用那個 dispatcher。如果把指明 dispatcher 的工作放到跟實際操作很遠的位置(例如 Activity)的話調用的時候就要額外花時間檢查那些 code 是不是要用其他 dispatcher 執行,在 Android Developers 的文檔亦建議 suspending function 應寫成能安全地在 main thread 上調用。

參考


上一篇
ETA screen testing (2)
下一篇
Wrapping up
系列文
寫一個列車抵站時間 Android App30
圖片
  直播研討會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