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創造動機的好方法,就是借助外界的力量,不管是環境營造,還是建立社交圈都行,這通常是各種習慣與動機建立的心理學文章最常提到的基本方式了,常見的諸如方法諸如以下:
雖然聽起來簡單,但確實有效,原因也非常單純,當你覺得有人在注意你,你就容易打起精神,而若有人跟你一起互動,互相打氣,你的大腦就較容易釋放壓力。
還有一些隱微的環境製造方式,舉個例子,我自己近期就因為換到離家很遠的公司,通勤時間需要搭一小時的捷運,聽起來很累,但我買了一本電子書隨身帶著,每天的這來回兩小時就這樣變成了我的固定讀書時間,短短半年內消化了十來本好書,這是我以前一直想做卻總是做不到的事,如今卻能輕易完成。
廣義來說,任何能幫你把學習行為變簡單的外在手段,都可以視為環境營造,也都會有效果,簡單又實用。
不過這方法的缺點也比較明顯,就是好的環境有時並不容易打造,如果你曾經試著主辦一個長期讀書會,而且探討主題有一定難度,有嘗試過的人都會知道並不容易維持。而親友監督能給的幫助會比較表層,通常僅止於鼓勵或詢問,很難更細緻的去協助你學習的更快更好,或突破卡關點。
另外,一些常見方法也時常可以看到反駁的論點,例如最近幾週神經科學專家 Andrew Huberman 就提出「公開自己的目標會更有動力去完成它」是一個巨大且錯誤的迷思。下面引用 Andrew 所說
當我們把目標張貼在社群媒體上,大家通常會給予正面回應和加油打氣。我們會提前感受到成就感,讓我們反而失去了後續追求目標的動力。也就是已經「預支」了成功的喜悅。
所以可以先把今天講的內容,當成最基礎的動力輔助來源即可。能的話就建立起來,自己嘗試看看有沒有效,但真的不行也不用著急。我們接下來幾天會帶你深入更深層的內心世界,去剖析動機產生的心理運作機制,讓你找到更適合又更長期有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