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原先用ChatGPT大概就是解Bug、翻譯文章、問問題。但在我參加六角的NodeJS特訓班的期間,我因為大量需要去實作從未用過的新技術、完成團體專題,因此那段時間很頻繁的在使用ChatGPT。
ChatGPT的carry程度,一再刷新我的認知。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們這組規劃要導入Docker到後端程式的部署當中。當我靠著ChatGPT的指示成功上線的時候,那感覺簡直太不可思議。
.
也是這次的經驗讓開始有信心去挑戰有點難度的技術。看看現在網路上有一堆無程式基礎的人在各種花式炫技,有寫出小遊戲的、計算薪水的小工具,也有寫出股市爬蟲的......等等。這些人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技術的高牆看起來沒這麼高了!只要敢想,就有機會可以實現。
.
.
.
執行者與指揮者,這兩種身份上的轉變,是一個很重大的差異。
一開始用ChatGPT,通常想的都是怎麼用它一起 協作
來完成日常的工作——這也是我們習慣的「執行者思維」。但現在有ChatGPT去幫我們完成那些困難的部分,自己顯得看起來有點沒用(?)。
於是我開始思考,在整個開發流程中,我在哪些地方具有一定的「不可取代性」或「獨特性」?
.
經過一番思考,我認為我們本身的「企劃與整合能力」會是決定工作成敗的關鍵。
說到底,不管AI再強大,Prompt還是由我們去下,現實世界的情境資訊也是由我們去傳達,要做什麼專案、用什麼技術也是由我們決定——也就是說,最終掌握方向盤的人還是我們自己。因此,只有學會站上指揮者的高度去思考、做好規劃性的工作,我們才能發揮更大的價值。
我們可以大膽的向ChatGPT許願、諮詢可行性。當然為了避免被它BS,我們事前還是得稍微Study一下(當然這是問ChatGPT)。真正實作時候我們會收到許多方案,我們無可逃避要學會篩選資訊、評估哪個方案最適合我們。漸漸地你發現,你已經從最初的執行者轉變成指揮者。
【圖】據說很會叫別人做事的人,ChatGPT都會用得不錯XD
.
.
.
大家應該有發現,在每個任務開始前都有這樣一個段落。為什麼要有這個段落呢? 這是為了在動手作之前,先想一下工作的 主線
(進行功能發想)與 輔線
(希望工具幫忙處理什麼)。
相信各位在職場都曾經帶過新人一起協作專案,你在交派任務前會先盤算這個人可以幫什麼忙、要切什麼工作給他,你是負責hold專案的人。這個分工的概念,也可以用在運用工具上,減少盲目導入工具帶來的挫敗感。
【圖】大家帶新人的時候不會這麼狠吧XD
.
這是一個老掉牙的提醒,但不代表不重要!
血淋淋的例子就是這次我在使用Uizard前,因為忽略了畫Wireframe的Sketching Guide,導致我手繪的框線稿在轉換到Uizard發生了問題。
其實延伸來說,不只是看說明,我們也要了解這個工具的定位、長處與短版等等,才能更好的去運用它。比方說在ChatGPT剛推出的時候,有些人在尚未多認識ChatGPT一點就拿「任何」問題丟給它,例如像是:「台北市大安區有什麼好吃的?」、「明天的天氣怎麼樣?」、「岳飛是誰?」。然後再來嘲笑它給出很BS的答案,這其實就是沒搞清楚產品定位的NG案例。
.
學習工具是需要時間的,要怎麼讓工具真正有效的參與到自己日常的工作中,也需要時間去磨合、去踹。
網路上的教學文章可以讓你更快的知道這些工具的長短處,但終究還是需要你實際去使用、試錯,才能知道這是不是那個對的工具。就像我們都知道自己的鞋子穿幾號,但買鞋的時候還是會想要試穿一下,去實際體驗過後才知道適不適合自己。
.
.
.
我所指的即戰力,是指真的可以在既定的工作項目中幫上忙的。我最簡單會有幾個判斷方式:
白話文: 我下的指令,是否能確切的執行出來
這應該是大家拿到新玩具最直覺會做的事,所以我們跳過XD
.
白話文: 有哪些功能可以在既定的工作項目中幫上忙
這很容易會被忽略,因為我們很常被一些炫砲的功能給驚住了,然後忘了這根本用不到or幫不上忙。
以Uizard的工具做舉例來說,它的一鍵產生模板的功能真的厲害,「執行性」也很不錯,你想要的風格它可以透過改變主色系、字體風格、矩形的邊角來呈現。然而參與過畫面討論的人都知道,在設計稿的會議上最耗時間的通常不是UI的問題,而是資訊架構方面的,像是可能會為了某個欄位的按鈕可以僵持一個多小時。
因此,就工作場合的適切性來說,這個功能就沒有那麼有用。但對於行銷、業務的提案,如果只是需要案秀一下畫面「感覺」的話,這是可以幫上忙的。另外對Side project這種非商用的的設計需求,screenshot scanner絕對可以幫上忙。
.
使用意圖
的難易度:白話文: 是否可以簡單的了解我的使用意圖 (抱歉我想不到更好的名詞來描述)。
這是我這次在使用Uizard體會到的。延續剛剛的話題,Mockup涉及了更多資訊架構上的UX細節,而我們很難將這些訊息全部傳遞給Uizard,讓Uizard了解我們的需求,進而一鍵產出我們要的設計稿。
放眼望去其它如雨後春筍般的AI工具,這個角度也很適合拿去篩選工具,或是判斷這個問題適不適合交給AI工具來處理。像我們工作上遇到的bug,如果需要涉及很多details才能完整交代情境的問題,就很難拿去問ChatGPT。
.
.
.
是誰想出這麼變態的賽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