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文章,我描繪了資料工作的理想,希望能做到 outcome map。雖然聽起來困難重重,但並非全無可能。就像 Continuous Discovery Habits 大家聽過都很想做到,也知道滿困難,還是有一大群人不斷的在嘗試努力中 🔄。
Photo by JESHOOTS.COM on Unsplash
為了達到這個理想,讓我們來想個策略 🧭。
講到策略,一定要提到這本經典著作 📔, Good Strategy / Bad Strategy.
The essence of a strategy:
- A diagnosis
- A guiding policy
- A set of coherent actions
策略的組成要件:
對比一下
Detecting a bad strategy:
- Fluff
- Failure to face the challenge
- Mistaking goals for strategy
- Poor strategic objectives
如何看出這是個壞策略:
從書中引用一小部分,你應該會對這個對比有感,尤其是對壞策略的形容,大概可以讓你回想到過去某些經歷 😆?!
這本書的作者 Richard Rumelt 提供許多心態、思考以及實際的方法,教你如何建立好策略。在此就不贅述,直接提供一些案例跟經驗分享 🌟。
我相信每個人對都會設法根據手上的資訊及知識,做出最好的決定。而挑戰在於,要如何獲得非常全面的知識及資訊?其實一聽就知道這不太可能,因為沒有無限的時間 ⏳ 跟資源,每次決策總是有個時間限制的。
回想當初 Data Team 剛成立的時候 (詳見 Day 3),我們的策略是:
初次建立 Data Team, 我們最大的挑戰是建立資料水管 data pipeline, 確保資料清理乾淨且讓每個人都容易取得。評估後,決定採用 BigQuery + dbt + Metabase;接著我們串接各種資料源、討論如何建立及使用開發及正式環境、準備各種說明文件,以及提供教學分享🛠 等。
但是,沒想到 (詳見 Day 7)!原本以為 Metabase 夠簡單,也馬上有同事會使用,後來才發現原來會使用的同事是擁抱新技術的少數人 Tech Enthusiasts, 多數人需要更完整、簡單的說明,以及更多成功案例後,才會開始採用。挑戰改變了,因此我們策略也得跟著調整:
該如何全公司的提高資料素養?讓多數人也願意開始使用?我們發現導入資料文化,是打算改變眾人的行為,急不得,也不是提供一次教學就結束,這需要慢慢推動、觀察是否發生。因此,我們做了一連串的事情,先找接受的人開始合作、建立成功案例,調整合作方式、逐漸地加深合作關係,提供自動化服務 🚀 等等。詳見 Day 11 列出的許多作法。
沒有完美的策略。是根據學習跟觀察,發現挑戰改變了,就不斷調整策略 🔧。
A new strategy is, in the language of science, a hypothesis, and its implementation is an experiment.
如果用科學用語來說,新策略其實就是假設,而實踐策略則是實驗。
我知道你可能會希望有個簡單的操作手冊,讓你可以照表操課就好。我也很想有這種東西,盡量寫,但我想強調,工具只是工具,使用需要根據不同的狀況調整 🛤。
以下提供一點參考,
在 Day 16 我提到 AI 導入手冊 📘,其中第四步就是要建立一個 AI 導入策略。只有目標或願景是不夠的,我們需要一個如何做到的方法 📌。
A good strategy hostly acknowledges the challenges being faced and provides approach to overcoming them.
好策略是誠實的揭露問題,並提供可能可以跨越挑戰的方法。
策略會提供我們一個計畫,列出一系列的工作項目,彼此互相支援,也讓我們知道哪些問題是已知,過程中累積遇到哪些原本不知道的問題,持續探索、討論、解決。
這篇是系列文中討論團隊與公司的最後一篇,下一篇我想補充一個想法。dbt 希望讓資料人可以學習工程師的最佳做法,但像我這種不是技術背景的資料人,不太理解這個概念是什麼意思,讓我們在明天的文章一起探索看看 🔍。
對 dbt 或 data 有興趣 👋?歡迎加入 dbt community 到 #local-taipei 找我們,也有實體 Meetup 請到 dbt Taipei Meetup 報名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