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嗝)一直這樣漫無目的批評那些虛有其表、 徒然消耗消費者荷包與社會資源、現在都搖搖欲墜的大企業....好嘴砲啊!試著再講更具體一點吧!
換從「怎樣做會更好」這樣的角度來切入吧!
特斯拉要怎樣做才會更好!
特斯拉的專長是「跑車」。利用電動引擎的特性打造「無法在賽車場上揚名立萬」、但卻能征服「一般真實愛好者」的高階跑車,然後混搭先進的電池技術,這才是特斯拉真正的價值。
將它拿來推廣給一般用戶、打造一般家庭生活需求的房車,大家以為會有什麼結果呢?
會有什麼結果?
必須要承認,如果回到2020年,我對特斯拉未來的預測根本沒有實現,不只沒有實現,其實連邊都沒沾到。但看看今天的結果,似乎又是清晰明瞭理所當然,「當初怎麼會沒看到這個可能?」
但就好像臉書利用「全球化擴展」的過程來掩蓋「在單一地區用戶很快就飽和」的真相,特斯拉選用的策略是強力的結合環保作為訴求,來掩蓋「絕大多數想買車的人根本不該來買特斯拉」的事實....
但環保明明就不是它的專長!
二氧化碳是在發電廠裡製造、或在汽車引擎裡製造,結果有差嗎?
甚至發電廠製造二氧化碳產生的電可能會在傳輸過程中耗損、甚至根本沒機會被利用,這等於是毫無意義、毫無價值的製造二氧化碳。
相較之下,汽車內的燃料好歹是在精準的時刻被送進汽車引擎裡去精準的產生的即將需要使用的每一分能量。
車輛要環保,唯三正解只有:少開、車體要輕、載運效率要高。我們無法討論如何少開、或如何確保每次行車都儘量多載點人,所以就討論車體重量吧!
因為電池比燃料重太多了!特斯拉的車重遠超燃油車中同性能的款式,不是一點,而是可能都在15%、甚至25%以上。
所以特斯拉如果真要以環保為訴求,應該試著推出體積質量較小的車,或乾脆轉往二輪輕型摩托車領域....
但,環不環保根本不是重點吧!
特斯拉可不是因為環保左膠們忽然領悟了電動車不夠環保的事實才走下神壇,重點是它的全球化佈局太過短視草率,最後產生了某個不太好講明白、只能大家心領神會(然後發現自己沒有買任何特斯拉與特斯拉概念股後放心開懷大笑)的逆火副作用。
但為何會如此短視草率?我想是因為馬斯克花錢請來的專家們在內部產生這個決定的討論過程顯然都流於形式或機械化思考。
在某地設廠是否可以穩定降低成本?是否可以縮短貨物輸送路程、間接達到穩定貨物輸送速度的效果?....根本不用多去探究這是哪間公司、哪種商品、哪項專案,反正要思考、要討論的問題都大同小異。
大家連「思考的議題」都標準化、就好像有SOP流程一樣都一體適用,以確保「思考」這件事情所耗費的時間或人力成本是固定的、可掌握的、可管理的!
這並不是「專案管理害死專案」這件事的全貌或源頭,這只是一種可能而已,很還有很多很醜陋的細節可以填補上去。
總之,今天的專案任務如果是「決定名為特斯拉這家公司的未來營運策略」時,專案管理的第一件任務就是確保進行討論的會議室內除了馬斯克本人以外,都是短視草率自私但又滿嘴漂亮話的專才。
這些專才們會聚再一起重複的使用相同的議題與觀點,去討論各種內裡都大不相同的問題與挑戰。(反正沒有人會跟他們講不同的話,剩下的都是辦公室政治鬥爭而已。)
專才通常是高等教育體系訓練出來的。
但是我前面說專案管理(學科)其實關切的大多是自己的利益,而這毛病也存在教育體系。(或是這毛病承襲自教育體系。)
這年代高等教育最大的毛病就是:他們盡可能地把散播知識的權力捏在自己手中。
所以教科書變得很難閱讀,教室變得封閉,教師們對外傳講的都是空泛的口號或邏輯斷裂、體系不連貫的片面結論,避免有人可以從他們的片段言論中舉一反三,然後盡可能地製造各種違反常識或背離生活經驗的術語。
總之,盡可能地確保人如果不進教育體系或專業訓練課程,就無法獲得任何實用的知識,即使獲得了也不會被業界承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