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4 iThome 鐵人賽

DAY 5
0
佛心分享-叢林中的 PM

那些年,我們一起經歷的專案失敗系列 第 5

「臉書神話」一樣也是個笑話

  • 分享至 

  • xImage
  •  

(摔酒杯)話題還沒收尾完呢!再加點料!

「專案管理會害死專案」,這話可以再說得更精確一些,——沒有專案會因為專案管理做得好而成功,就好像沒有人是因為靠著拐杖或裝了義肢才學會了走路,人是因為不能走路才需要拐杖或義肢。

而組織會需要專案管理,根本原因是因為他們預料到了自己無法成功,——他們的產品根本沒有實質競爭力,只好導入各種手段來讓它有辦法立足在市場上,而這些手段經常被一起打包在「專案管理」中,例如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品牌經營、甚至還經常要仰賴政治操作....

用個奇怪的例子來分析給大家聽聽吧!

臉書,成立二十年、營運全球多個區域,多成功的一家公司啊!
但這家公司創立時根本沒有所謂的「獲利模式」,而且如果只用單一區域來看,這家公司的精華歲月大概就是五年,從「成立並推出服務」到「開始面對第一波重大挫折」,這中間只有短短五年。
像在美國當地,這家公司的「高峰」就是五年,它的使用人數的「增長」在五年後急速衰減,直到只是靠著新生人口紅利在維持為止,當一個區域的新生人口族群不再被它吸引時,它就會迎來危機,之後就一直用「全球化佈局」的方式來營造「使用者持續增長」的假象以克服這個危機。而它的功能的革新與完善一樣會在五年後到頂峰,任何看似創新又有話題的功能或服務(遊戲服務?各種表情貼?)都會在五年之內失去價值,之後全是靠行銷的方式來維持品牌活力,或不停的併購(抄襲)、併購(抄襲)、併購(抄襲)、除了併購(抄襲)之外還是併購(抄襲)。
好吧!臉書的「美感與設計」確實獨樹一格,這遠遠超過了「五年」的限制,而且也不是併購(抄襲)而來。但這是非常少數的例外,任何人應該都能看得出來,對於如何讓自己的核心基礎功能變得更好用,他們是一點方向也沒有,或者根本不敢去嘗試改變

使用臉書的例子,主要是想讓大家可以理解「為何讓公司的專案運作可以橫跨多個地區、適應多種文化(或要多種文化來適應專案運作)是專案管理中很重要的課題?」
為了做到這件事,最常使用的方法,就是破壞「各種地區/文化/傳統」提供給大家的成長教育訓練過程中建立的習慣,另外使用各種工具來要求大家進行彙報、並在工具上彙整大家的工作成果。
這幾年雨後春筍般的專案管理軟體就是在這個背景下產生的。(這些服務、或說這些服務的前身本來並不是對大眾、對一般公司開放,而是某些公司有錢有閒自己自力、或委外搞出來的,等到有天發現這東西具備獨立的商業價值,可能是公司本身主導,或是研發團隊自行脫離公司,然後就開始出現在網路上。)
並不是說這些軟體是坨屎,而是說這種商業模式能夠成立,正是建構在「專案(工具)大於管理」的專案管理思考上。

否則大家想想、真心仔細的想想,每次有這類的新工具導入時,除了那些因為某些原因很快就能上手適應這些工具的人以外,大家是因為適應了、感受到了這些工具的好處所以才配合使用,或是大家只是「閉嘴、不要跟上面決議的政策唱反調」而使用這些工具呢?這些工具讓大家的交流互動互助的比例變高了?還是讓大家的工作內容與目標變得更像流水線一樣?

也許有一天,大家在學校會使用專案管理軟體交作業、提交問題、點名,老師會把每堂上課的內容切割成數小節、數個議題後拍成影片,用專案管理軟體的形式發佈然後要求學生定時上線觀看、時限前看完並接受評分或提交意見回覆....
但不是今天。
(因為美國人瞧不起教師吧!覺得教師的工作環境與基礎教育不值得被尊重、不值得投入心思創意去提升。)

為了這樣的明天...
乾杯!


上一篇
專案管理的真相
下一篇
換個方向想想特斯拉該怎麼做
系列文
那些年,我們一起經歷的專案失敗16
圖片
  直播研討會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