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T邦幫忙

2024 iThome 鐵人賽

DAY 2
1
Kubernetes

入門 Kubernetes 到考取 CKA 證照系列 第 2

Day 02 -【Basic Concept】:Kubernetes 的架構與組件

  • 分享至 

  • xImage
  •  

今日目標

  • Kubernetes 的基本執行單位 --- Pod

  • Kubernetes 的架構 --- Cluster

  • Cluster 的基本硬體單位 --- Node

    • Node 的必要組件:kubelet、container runtime、kube-proxy

    • Node 的角色:Master Node、Worker Node

    • Master Node 的特殊組件:kube-apiserver、etcd、kube-scheduler、kube-controller-manager

  • 了解 HA cluster 的設計方式。


在正式開始建置、操作 Kubernetes 之前,我們得先了解 k8s 的整體架構與組件,就像看一本推理小說,得先了解「有哪些角色?」、「這些角色之間的關係?」,才能看懂偵探的推理過程、或自己嘗試推理看看。

底下會嘗試用一個船隊的比喻,來解釋 Kubernetes 的架構與組件。

那就讓我們從 Kubernetes 最基本的執行單位談起吧。

基本的執行單位 --- Pod

K8s 是一個容器管理平台,這些被管理的容器(container)會在 Pod 中執行:

  • 一個 Pod 能跑 1 個或多個容器,視情況選擇:

    • 功能僅需一個容器:Single-container Pod
    • 功能需要多個容器協同合作:Multi-container Pod
  • Pod 被產生時會賦予一個「虛擬 IP」,用來與其他 Pod 溝通。

下圖為 Pod 與 container 的關係: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40820/201686927R7EfN2nGm.png

以船隊的比喻來說, Pod 就是船上的貨櫃,而容器就是貨櫃裡面的貨物。

那麼這些 Pod 又是如何被 K8s 管理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得先了解 K8s 的基本架構,也就是 cluster。

Kubernetes 的架構 --- Cluster

Cluster (叢集)」是一種 topology。當你部署了 Kubernetes,一個由「Node (節點)」組成的 cluster 就形成了。

對 K8s cluster 來說,這些 Node 的功能如下:

  • 一個 Node 代表一台伺服器(無論是實體還是虛擬的),為負責提供執行環境給 Pod。

如果 cluster 想像成一個船隊,「船」就是 Node,船上載著貨櫃 (Pod)

Cluster 的基本硬體單位 --- Node

Node 提供了執行環境給 Pod,而一個 Node 的必要組件如下:

  1. Kubelet

    相當於每艘船 (也就是 Node) 上的船長,負責執行總指揮 (Master Node,等等會提到) 傳遞的命令。例如執行、刪除 Pod、監控 Pod 的狀態等等。

  2. Container Runtime

    在 Pod 中執行的容器,都需要容器的「執行引擎」才能跑起來,這就是「container runtime」,常見的有Containerd、CRI-O 等。

常聽到的 Docker 並不是 Container Runtime,而是「包含」著 Container Runtime 的容器管理工具,兩者間的關係可以參考這篇文章

  1. Kube-porxy

    Cluster 內部的 Pod 可以透過內部網路互相溝通,外部使用者也可以存取到 Pod,這都有賴於 kube-proxy 維護 cluster 的「路由規則」。

而因為 Node 的角色不同,又可分為以下兩種:

  • Master Node

    又稱為「Control Plane」,負責管理與指揮整個 cluster,例如資源調度、cluster 的狀態監控等等。

    管理員可以透過 CLI (Command Line Interface) 或 API 來下達指令或任務給 Master Node。

    K8s 的 CLI 是 kubectl明天會實際安裝。

  • Worker Node

    Pod 會被 Master Node 調度到 Worker Node 上執行,所以 Worker Node 需負責提供 Pod 的執行環境,並在 Master Node 的指揮下執行任務。

如果 cluster 想像成一個船隊,那麼其中負責管理、發號施令的主船,就稱為 Master Node,負責接收主船命令並執行的小船,就稱為 Worker Node。

Master Node 的特殊組件

Master Node 身為整個船隊的總指揮,除了擁有上述提到的三個組件(kubelet、container runtime、kube-proxy)外,還有額外四個特殊的組件:

  1. kube-apiserver

    在整個 cluster 中,任何訊息的傳遞,都必須經過 kube-apiserver 的轉介。例如管理者對整個 cluster 下的指令、Node 與 Node 之間的溝通、訊息傳遞者的身分驗證與授權,都屬於 kube-apiserver 的管轄範圍。

    萬一 kube-apiserver 發生故障,就等於 cluster 的通訊系統癱瘓了,所以 kube-apisever 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組件。

    另外,kube-apiserver 也會隨時監控 Pod 的狀態,這是透過與各個 Node 上的 kubelet 溝通來達成的。

  2. etcd

    以 key-value 的方式存放整個 cluster 中的資料,例如 cluster 的狀態、目前存在的資源等等。

    備份 etcd 是一項重要的工作,因為當整個 cluster 壞掉時,我們可以藉由還原 etcd 的備分來重建 cluster。

  3. kube-scheduler

    負責 cluster 中資源的調配,例如哪些 Pod 該放到哪個 Node 上。

    kube-scheduler 幫 Pod 找到目的 Node 後,scheduler 會通知 kube-apiserver,kube-apiserver 再通知目的 Node 的 kubelet 把 Pod 跑起來。

  4. kube-controller-manager:

    Cluster 各種物件的管理者,是許多控制器(例如: Node-Controller、Replication-Controller)的集合體,透過 kube-apiserver 監控各種資源,並將資源目前的狀態調整至「期望狀態(Desired status)」。例如 「順利執行」是 Pod 的期望狀態,當 controller-manager 透過 kube-apiserver 發現某個 Pod 壞掉時,controller-manager 會負責重新啟動該 Pod,直到它順利執行。

以上就是關於 Node 以及其組件的大致介紹。如果還是覺得有些混亂的話,這裡我們再次用船隊的比喻總結一下:

如果想像整個 cluster 是一個船隊,那麼 Node 就是船、Pod 就是船上的貨櫃,容器就是貨櫃裡的貨物。

所有的船 (Node) 都有這三個組件:kubeletkube-proxyContainer Runtime

在船隊中擔任總指揮的主船 (Master Node),則另外擁有這四個元件 : kube-apiserveretcdkube-schedulerkube-controller-manager

總指揮(Master Node)的傳達給小船(Worker Node)的各種指令,都是由 kube-apiserver 發送給船長 kubelet 來完成的。

這裡提供一張圖示: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40820/20168692oKw0I7cTyY.png

HA Cluster

當 cluster 中僅存在一台 Master Node 時,如果 Master Node 發生故障,雖然在 Worker Node 上的 Pod 仍能正常運作,但是 cluster 的管理功能將會癱瘓,例如:因為缺少在 Master Node 上的 kube-apiserver,管理員就無法用指令或 API 來管理 cluster。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在實際的生產環境中通常會建立一個高可用性 (High Availability) 的 cluster,也就是 HA cluster。

所謂「高可用性」就是「提高容錯率」,HA cluster 擁有多個 Master Node,避免單點故障的情況發生。除此之外,因為多個 Master Node 的原因,etcd 儲存的資料也會有多個副本,這樣一來即使某個 etcd 發生故障,也能透過其他 etcd 的資料來恢復 cluster。

不過,多個 Master Node 上就代表著有多個 api-server,因此 HA cluster 會有一個負載平衡器 (Load Balancer) 來分配流量。

在設計 HA cluster 時,依據需求的不同,我們有兩種 topology 可以選擇:

  • Stacked etcd topology

    Stacked etcd topology 至少需要三台 Master Node 組成。其實我們前面介紹的就是 stacked etcd,也就是 Master Node 與 etcd 部署在同一台機器上,這樣的好處是容易部署與管理,但必須承擔同時失去 Master Node 與 etcd 的風險。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40821/201686925hY76eiygC.png

圖片來源

  • External etcd topology

    External etcd topology 至少需要三台 Master Node 與三台 etcd server。 將 etcd 獨立部署在另一台機器上,這樣一這樣的好處是可以避免同時失去 Master Node 與 etcd,但部署複雜度較高,且需額外負擔 etcd server 的成本,比起 Stacked etcd 所需的 server 數量多出一倍。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40821/20168692PsNzn2GdZ3.png

圖片來源

也就是說,「成本與風險」之間的考量決定了我們選擇哪一種 topology。

你可能會好奇,為什麼兩種 topology都至少需要個 etcd,而不是兩個、四個或其他數字?這是因為 K8s 採取了 RAFT 演算法來保證 etcd 的高可用性與資料一致性,該演算法會從 N 個 etcd 中選出一個作為 Leader,選舉過程大致如下:

  1. 在沒有 Leader 的情況下,每個 etcd 都是 Candidate(候選人)。

  2. 每個候選人都會設有隨機的倒數計時器,等待時間到後,候選人會向其他人發送投票請求。

  3. 他人收到投票請求後,若當下還沒有產生 Leader,則投票給該候選人。

  4. 若某候選人收到超過半數的選票,則成為 Leader,其餘的則成為 Follower。

  5. 新 Leader 會定期發送「心跳訊息」給所有 Follower,用來重置倒數計時器,以免 Follower 重新變成 Candidate。

  6. 若 Leader 故障,Follower 沒收到「心跳訊息」會認為沒有 Leader,則回到步驟一重新選舉。

可以看出,誰的倒數計時器最快結束,獲選為 Leader 的機率較高。

決定好 Leader 與 Follower 後,當使用者送出「寫入資料的指令」時,會經歷以下步驟:

  1. Leader 將該指令寫入自己的 Log 中。

  2. Leader 將指令複製並傳送給所有 Follower。

  3. Follower 收到指令後,將指令寫入 log 中,並向 Leader 回覆確認。

  4. 當 Leader 收到「大多數」,也就是「(N/2) + 1」個 Follower 的確認後,Leader 才會執行該寫入指令,並向使用者回覆確認。反之,若 Leader 收到的確認數量小於「(N/2) + 1」,則該指令失效,無法進行資料同步!

在這樣的情況下,若 etcd 的個數為偶數,就算只損失一個 etcd,在寫入資料時就不可能滿足「步驟四」的條件,所以 etcd 的個數必須為大於 1 的奇數,通常會以 3 ~ 5 個 Master 來設計 HA cluster。

簡單來說,為了避免單一 Master 的風險,我們在權衡風險與成本後,選擇 Stacked etcd 或 External etcd 來設計 HA cluster。又因為 RAFT 演算法,HA cluster 會有奇數個 Master Node,實務上以 3 ~ 5 個為佳。

今日小節

今天是 K8s 基礎概念的第一篇,用船隊的比喻,介紹了 K8s cluster 中的基本組件,以及這些組件的功能究竟為何,也另外介紹了 HA cluster 的設計原理,來避免單一 Master 的風險。

了解了 K8s cluster 的架構與組件後,明天我們就會來實際建立一個 cluster ~


參考資料


上一篇
Day 01 - Kubernetes 簡介與鐵人賽規劃
下一篇
Day 03 -【Basic Concept】:建立 Kubeadm Cluster + Bonus Tips
系列文
入門 Kubernetes 到考取 CKA 證照32
.
圖片
  直播研討會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