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少數我完全無法參與的話題!
在公司聽到同事閒聊,討論哪個牌子的安眠藥比較好,吃了有用,但又不會睡過頭...這才意識到,壓力大這件事情,其實很常見。
以下條列幾個壓力大的來源 :
工作上:
工作單調:
太沒挑戰性的工作,會讓人懷疑人生,自我貶低無法發揮價值。被冷凍時,可能會發生這樣的情況。可能會發生在組織要重整、單位調動、或者整個部門計劃調整之時。真的發生的時候,心平氣和就好,即使是職場上的名人,也都曾經遇過資遣,平常心即可。
身邊有不少人,職涯的高峰都在資遣&離開老東家之後。 e.g. 金主出錢去開公司的、與朋友共同合夥、新東家慕名而來...,因此建議,把資遣可以視為一個小危機&人生轉機。
(想通了就沒壓力)
過度煩惱:
言語上、觀念上、計畫過程、執行結果上的衝突,在職場上每天都發生。心靈太脆弱的夥伴,有可能太過自責,或者自以為要扛下所有責任,進而引發人與人之間的矛盾。 一個成熟的工作者,總是就事論事,過了就過了不翻舊帳。
少數的新人,會認為所有的問題都是自己的問題,甚至CEO募資,公司發薪都和他有關,真的是想太多了...
(工作幾年後就沒壓力)
工作與生活平衡失衡:
很多時候工作平衡,是到一定程度後才要追求的;
所謂的公平,是根據每一個人的市場價值去提供勞務。如果自己有好好觀察,預先做準備,自然就壓力減小。
薪資高、工作少: 這個狀態非常危險。職場上可以看到有人積極找事做,就是為了在考核期間,實際的產出不要太難看。 公司對外招募,有時候會有一個週期,很可能在一個固定的時間才會大幅精簡。 曾經看過每年精簡 10% ~ 20%, 其依據就是看完成的專案品質&數量。
薪資低、工作多: 重新思考自己的價值,並取得他人的平衡報導 ; 到底是高估還是低估? 吃虧的是自己還是公司? 若確定要離職,要清楚自己手上的籌碼,做過市場調查,有相當的計畫後才正式提出離職。太過草率離職會讓自己處於困境,事後的面試和訪談,需要解釋得更多。
(準備好了就沒壓力 ; 但頻繁的離職,將會讓自己被貼上不穩定的標籤)
生活上的不平靜:
4. 家人生病: 生活上也要規避風險,該買的保險、該預先準備的醫療費、醫囑、照顧計畫需要提前安排,在人生的最後一段路,要先有心理準備 & 醫療觀念,避免手忙腳亂、付不出費用。
(準備好了就沒壓力)
惹上麻煩: 不外乎是告人 / 被告,一開始會很緊張,但幾次後你會發現其實還好,都交給律師執行,平常的訊息不要lost即可。因為是長期抗戰,你的憤怒和不滿,也會隨著訴訟期間的漫長,陸續減少。就像是公司的案件,訴訟一年後,快忘記時來一個進度update,提醒你依然還在進行...
(想通了就沒壓力)
經濟壓力: 你若購買你能負擔的物品/服務,你不會有壓力。若是一個高價產品,則有幾個判別方式:
不要打腫臉充胖子,很多高價品的購買相對容易; 但維護費用極高 這是需要做功課的。
就像台灣人最喜歡的奢華品牌,很多人開車3~5年就會賣掉,就是因為想避免後續的高昂維修&維修時間。
此時去接手的年輕人,將會面臨一些車廠的惡意。
以上各種擔心&壓力,一大部分和錢有關,只要賺錢的速度比花錢速度快,就沒問題了。
其餘不能用錢解決的 (恐懼、害怕、焦慮...),需要塑造你自己內心的平靜。 e.g. 冥想、聽聽他人經驗、去山上海邊走走、自己獨處的時間、一個人的旅行、轉嫁到其他領域...
你不知道的事情,不代表不存在。等你遇到之後,你才會開始尋求解答。
還有最常見的"攀比心",現在的App即時動態 讓每個人都活在比較之中,能看破的處之泰然 ; 被影響到生活的,自然只能隨之起舞、心態無法平靜。即使是那些奢侈、華麗的生活,也都只佔生活日常的10%不到,大部分的人都是要很努力去過每一天才能得到。 更何況,其他人/陌生人生活如何,與你何干?!
明天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