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 Python Software Foundation -->Python 3.12.6 說明文件 -->Python教學文件 --> 5. 資料結構 --> 5.1. 進一步了解 List(串列) 繁體中文版導讀文章
這個章節將會更深入的介紹一些你已經學過的東西的細節上,並且加入一些你還沒有接觸過的部分。
List(串列)這個資料型態,具有更多操作的方法。下面條列了所有關於 list 物件的 method:
以下是一個使用到許多 list 物件方法的例子:
你可能會注意到一些方法,像是 insert、remove 或者是 sort,並沒有印出回傳值,事實上,他們回傳預設值 None [1]。這是一個用於 Python 中所有可變資料結構的設計法則。
另外你可能也會發現,不是所有資料都可以被排序或比較。例如,[None, 'hello', 10] 就不可排序,因為整數不能與字串比較,而 None 不能與其他型別比較。有些型別根本就沒有被定義彼此之間的大小順序,例如,3+4j < 5+7j 就是一個無效的比較。
List 的操作方法使得它非常簡單可以用來實作 stack(堆疊)。Stack 為一個遵守最後加入元素最先被取回(後進先出,"last-in, first-out")規則的資料結構。你可以使用方法 append() 將一個項目放到堆疊的頂層。而使用方法 pop() 且不給定索引值去取得堆疊最上面的項目。舉例而言:
我們也可以將 list 當作 queue(佇列)使用,即最先加入元素最先被取回(先進先出,"first-in, first-out")的資料結構。然而,list 在這種使用方式下效率較差。使用 append 和 pop 來加入和取出尾端的元素較快,而使用 insert 和 pop 來插入和取出頭端的元素較慢(因為其他元素都需要挪動一格)。
如果要實作 queue,請使用 collections.deque,其被設計成能快速的從頭尾兩端加入和取出。例如:
List comprehension(串列綜合運算)讓你可以用簡潔的方法建立 list。常見的應用是基於一個序列或 iterable(可疊代物件),將每一個元素經過某個運算的結果串接起來成為新的 list,或是建立一個子序列,其每一個元素皆滿足一個特定的條件。
舉例來說,假設我們要建立一個「平方的 list」:
注意這是建立(或覆寫)一個變數叫 x,其在迴圈結束後仍然存在。我們可以這樣產生平方串列而不造成任何 side effects(副作用):
或與此相等的:
這樣更簡潔和易讀。
一個 list comprehension 的組成,是在一對方括號內,放入一個 expression(運算式)、一個 for 子句、再接著零個或多個 for 或 if 子句。結果會是一個新的 list,內容是在後面的 for 和 if 子句情境下,對前面運算式求值的結果。例如,這個 list comprehension 組合了兩個 list 中彼此相異的元素:
而它就等於:
如果 expression 是一個 tuple(例如上面例子中的 (x, y)),它必須加上括號:
List comprehensions 可以含有複雜的 expression 和巢狀的函式:
在 list comprehesion 中開頭的 expression 可以是任何形式的 expression,包括再寫一個 list comprehension。
考慮以下表示 3x4 矩陣的範例,使用 list 包含 3 個長度為 4 的 list :
以下的 list comprehesion 會將矩陣的行與列作轉置:
如同我們在上一節看到的,內部的 list comprehension 會依據後面的 for 環境被求值,所以這個例子就等於:
而它也和這一段相同:
在實際運用上,我們傾向於使用內建函式 (built-in functions) 而不是複雜的流程控制陳述式。在這個例子中,使用 zip() 函式會非常有效率:
關於星號的更多細節,請參考拆解引數列表(Unpacking Argument L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