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4
0

做好事前準備後,我開始著手產出第一版應用,並請 AI 夥伴協助進行開發。原本以為這只是把整理好的需求交給 AI 處理,讓它產出一個初步版本,實際操作後才發現,這個階段不僅影響整體架構的建立,也對後續的開發節奏與調整方式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從一份功能文件開始

我第一步是與 AI 一起整理出一份「產品功能文件」,內容包含我們討論過的功能模組、畫面設計、使用情境,以及預計採用的技術。這份文件的目的,是希望 AI 能依照明確規劃,試著產出一個可執行的初步版本。

這個平台的原始名稱是 Kidventure,後來正式定名為 TaskyVenture,是一款幫助孩子規劃放學後時間、依序完成任務並獲得獎勵的兒童任務管理應用。

初版規劃涵蓋六大核心頁面:

  • 首頁儀表板:以視覺化時間軸呈現當天任務與完成進度
  • 我的行程:列出每日任務,點擊完成後可獲得積分與互動回饋(動畫/音效)
  • 任務管理:由家長協助孩子安排每日任務
  • 獎勵系統:積分可兌換實體或虛擬獎勵
  • 執行報告:以圖表呈現每日任務完成狀況
  • 帳號與個人設定:家長與兒童帳號管理、權限設定

第一版,不如預期

AI 雖然成功產出了一個「可以執行」的初版應用,但與我理想中的樣貌仍有明顯落差:

  • UI 雖基本可用,但風格與預期有出入
  • 多數互動設計未完全實作
  • 許多功能僅為範例,尚未完整串接

我很快發現,這樣的結果主要來自一次丟給 AI 太多需求。雖然可以快速產出一個雛形,但後續的調整與優化反而變得更麻煩,甚至影響整體架構穩定性。我嘗試修改幾次後,最後決定打掉重練。


多次嘗試後的三大心得

為了改善結果,我針對功能文件的撰寫方式與溝通順序進行調整,最終歸納出以下三個重點:

1. 結構性描述勝過條列式清單

當我以 「故事性 + 結構化」 的方式來描述需求(例如:先說明使用者情境,再依畫面流程描述功能),AI 產出的結果會更接近實際需求,也比較穩定。與單純列出功能清單相比,這種描述方式能讓 AI 更理解功能間的邏輯關係。

例如:

設計一個名為「Kidventure」的網頁程式,讓家長可以幫助孩子規劃放學後到睡前的時間,
並能夠引導孩子依序完成任務獲得獎勵。

功能設計與頁面規劃:

儀表板(首頁)	
1. 總覽孩子的今日任務完成狀況和獲得獎勵
2. 顯示下一個推薦任務(按下後跳到今日行程頁面)
...

今日行程
1. 顯示當天的任務時間表,使用視覺化時間軸或地圖
2. 任務會有狀態變化,依序是待開始->處理中->待審核->已完成
...

行程管理	
1. 允許創建、編輯和安排每日任務,任務可分類(如作業、運動等)
2. 每個任務可以填入任務內容和達成方法
...

2. 分階段產出比一次完成更有效

將開發流程分為多個階段後,AI 的產出品質顯著提升。例如:

  • 第一階段:建立 UI 架構與元件
  • 第二階段:調整視覺風格與細節
  • 第三階段:完成核心頁面與初步互動
  • 第四階段:串接後端,整合完整模組

這種做法能讓 AI 每次專注在單一任務上,成果更貼近需求,也更容易控制與微調。

3. 搭配圖像與參考案例更有效

我提供給 AI 的第一份 UI 參考是我小孩使用的「黑嘉嘉圍棋」線上平台,因為覺得類似架構好像可以,就想說試試看。當我提供截圖與具體說明後,AI 產出的介面風格馬上更貼近我想要的方向,在搭配上一張ChatGPT設計的背景圖,就產出了整個應用的雛型。

AI 雖然不能讀心,但能理解你的邏輯與審美。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50805/20177927tKnMTn3ZQK.png

第一版完成後:立即版本控管

當我終於完成一版「還算滿意」的版本後,第一件事就是用 Git 建立版本控制

因為接下來我需要持續優化介面與新增功能,若沒有版本紀錄就很難回溯或比較變更。良好的版本控管能讓我更安心地嘗試不同調整方式,不用擔心改壞或失去原本狀態。


接下來做什麼?當然是修!

初版雖然具備整體框架與基本互動功能,但實際使用起來仍有不少地方需要改善:

  • 解決排版錯亂與縮放異常
  • 調整互動細節(如頁面載入、動畫效果)
  • 整體體驗一致性

以我的經驗來說,AI 在「依樣畫葫蘆」這件事上特別擅長。只要先調整出一個「符合邏輯與預期」的頁面或元件,再讓它依此擴充,其餘產出的結果也會更一致、可用性更高。


第一版的真正價值

這一篇想傳達的核心觀念是:

第一版,不只是測試,而是整個專案的地基。

與其說是「先做一版試試看」,不如說是「確立開發方向與架構的第一步」。

雖然現在的 AI 開發工具已經很強大,但 「完全不懂程式也能開發出複雜 App」 這件事,目前來說仍不太現實。當功能較多、邏輯較複雜時,仍需要具備工程背景的人,持續與 AI 合作並引導開發方向。


敬請期待下一篇《如何與 AI 有效溝通設計風格與 UI 細節》


上一篇
(Day 3) 我如何選定開發技術:AI 協助下的技術決策
下一篇
(Day 5)如何與 AI 有效溝通設計風格與 UI 細節
系列文
VIBE CODING 全紀錄:0 經驗用 AI 打造 PWA 兒童任務管理平台》30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