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日子,那些埋首在系統維運的歲月,說真的,問題從來不在於報表上的數字怎麼都兜不攏,又或是哪個功能程式今天突然掛掉,讓你焦頭爛額。最讓人心力交瘁的,反而是業務單位的承辦窗口,高層一紙命令下,突然說換人就換了人。
如果螢幕前的讀者,也曾經在職場上走跳過,或許會對我分享的會有些許的認同吧?一個經手的窗口換了個新手,即使他年資很深;我們負責系統維運的IT同仁,得比他們這些新來的還更清楚系統的每一個眉角,每一條業務邏輯規則。不然一個操作不熟悉,一個手滑,系統就可能像遇到世界末日一樣,大家會緊張到手足失措。那感覺,就像你明明把所有防呆設計都做好了,但新的負責同仁,仍會有新的操作手法,然後你得後續重新確認來龍去脈,避免資料面的錯置及補救。
【扮演好的工具人】
我常常告訴自己,要把自己演成這個系統的「工具人」。不為別的,只為了那一點點,或許只有自己知道的,無可取代的驕傲。更重要的,你是這個數位叢林裡的守護神。想想,如果沒有你,誰能確保那些新手不會把系統變成一團亂?要知道,善後可比事前預防,要花費多好幾倍的心力,甚至會忙了一整天,最後不曉得自己忙了甚麼事情。
新同仁每次的問題,如同Day5的主題重複工作下的例行性工作,整理好的功能操作文件,就能輔助業務單位同仁盡早上手,也能確保交接工作的陣痛期能縮短,再者也讓IT部門的系統維運投入問題確認時間可有效減少。
【服務角色的詮釋】
我IT工作初入職,常看見一些同事,接到業務單位的電話,三兩下就用一句「你有先問過其他同仁正確的作業流程嗎?」「你有先看過你們內部的操作手冊了嗎?」,然後「啪」一聲,就把電話掛了,球又丟了回去。老實說,那時候我還覺得,用力掛電話,是不是IT單位要有的技能?後來有了工作經驗後才告訴我,這是再把問題丟給別人、丟給對方,好讓自己好過一點。
後來,我遇到一位主管。他對我們這些「熟悉程式碼的IT匠人」,有著一番截然不同的詮釋。他說,我們不只是的開發者,以研發人員自居。但,更是溫暖的後勤服務者。沒有我們,系統當然寸步難行。但如果我們不能在第一時間,伸出援手,協助前線的同事釐清問題,那我們,說白了,根本稱不上是好的「內部服務人員」。這就像你明明是救命的,卻只站在一旁說「你為什麼不先自己學會自救?」一樣,沒有溫度的對話,其實對於問題處理與排解,毫無幫助,只會更加深IT與業務單位的對立。
所以,循循善誘的能力,在這個時候,要點到滿點。除了要當個心靈導師,安撫業務同事對系統問題的焦慮不安之外,我們還得性情內斂且有自信的拍著胸脯保證:「系統沒問題,你只要按照我說的步驟來,就可以搞定!」然後,溫柔地給予他們操作上建議,並且遞上自己那些,日積月累甚至熬夜整理出來的「操作功能秘笈」。
當你做到這一步,你會發現,那些原本信件還沒到,但電話先到,並只會對你大吼大叫的業務單位同事,看向你的眼神,會像看見一道光一樣,把你當作神一般的存在。那感覺,就像你從來沒想過,自己會成為別人眼中的「超人」。在複雜的IT數位世界裡,找到那一點點,屬於你自己的,微小卻巨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