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雜應用(如醫療、金融、物流)面對非線性流程、專業使用者與高風險決策,雖然 UX 方法論依然適用,但需要針對情境做調整。關鍵是在設計週期的每個階段做細緻且有策略的調整。
設計週期三階段與策略
不需重新發明 UX 流程,而是在原有流程中加入策略性調整:
研究要落地到工作現場
在現實限制下創造解法
測試方法要能揭露專業使用者的真實需求與思考
在複雜領域,使用者研究不是只研究「人」而已,而是研究「人+制度+環境」的整體系統。
對於設計師來說,最大的挑戰其實是「沒有完整的上下文就很容易誤判需求」。例如,醫院的使用者需求,不僅受限於臨床流程,還受限於醫療法規與跨部門協作方式。
另一個收穫是低保真原型在複雜系統中反而更有價值,因為可以更快測假設,避免在高保真階段才發現方向錯了。
最後,文章提醒我——和專家共創不是點綴,而是核心策略,因為專家能快速指出設計與現實落差的地方,避免浪費大量開發成本。
專案初期就要接受並擁抱限制,而不是在後期才被法規、流程或技術限制卡住。
在規劃階段,PM 要主動:
先盤點限制條件(法規、整合需求、可用資源)
確保 UX、工程與領域專家早期就對「可行解」有共識
安排跨角色研究與共創工作坊,避免 UX 與業務或專家之間的資訊落差
同時,在測試階段也要調整驗證策略,例如允許早期用內部員工測試以搶時間,但 PM 必須建立驗證清單,確保最終還是回到真實用戶驗證。
對 PM 來說,這篇文章的底層訊息就是:要把設計流程變成「跨域協作流程」,而不只是 UX 團隊自己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