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幾天的紀錄中,我分享了目前開發的兒童任務管理平台,已經具備了 基本任務管理、獎勵系統,還有 冒險地圖 與 成就抽獎 等趣味功能。這些設計的初衷,是希望孩子能夠更有效率地完成每天的任務,同時也增加一點遊戲化的動機。
不過,在自己孩子實際使用的過程中,我漸漸發現了一些不足之處。除了幫助孩子安排、完成任務以外,這個平台是不是還能有其他的加值作用?
像是:習慣養成。
最近家裡遇到的一個小困擾是:孩子每天都很晚睡。
明明沒有什麼急事,卻總是東晃晃西晃晃,好像很忙一樣,就是不願意上床。
身為家長,我很清楚規律的作息對孩子的重要性,但要真正落實卻並不容易。於是我嘗試和 AI 討論。
AI 在這個過程中,就像是一位 育兒專家,給了我不少專業建議。它提醒我:
可以為孩子建立一些固定的「睡前儀式」,讓孩子在潛意識中逐漸建立連結——當這些步驟完成,就代表「該睡覺了」。
仔細想想確實有道理,與其每天苦口婆心催促,不如讓孩子自己「看見流程」,並透過平台的設計來引導。
在和 AI 的討論後,我決定在平台的 今日行程 結束後,新增一個「睡前檢查表」。
這份檢查表不僅是一張清單,還可以帶來兩個額外價值:
建立親子溝通的時間
每天睡前,孩子和家長可以一起完成檢查表,順便聊聊一天的狀況。對於許多忙碌的家庭來說,這也許是一整天中少數能夠專注交流的時刻。
培養習慣的儀式感
孩子能慢慢明白,完成這些流程就代表一天結束了。這種「可預期」的安全感,對孩子的入睡很有幫助。
在 AI 的幫助下,最終整理出一份五步驟的通用檢查表:
👉 幫助孩子養成為明天準備的習慣,培養計劃力與責任感。
👉 透過環境整理,培養孩子的秩序感與自理能力。
👉 透過表達與感恩,幫助孩子練習自我表達、增進親子交流,並培養正向思考的習慣。
👉 幫助孩子回顧一天的行為,練習自省與情緒管理。
👉 透過小小的「結尾動作」,讓孩子安心入睡,並培養感恩心。
為了提高孩子的使用意願,我搭配先前設計的成就系統,增加 「睡前檢查成就」。
只要每天完成檢查表,就可以累積週末抽獎次數。
這個小小的設計,希望給孩子多一點動力。我的孩子現在每天都會主動使用,還會跑來和我分享當天的心情。睡前的對話,逐漸變成了一種有趣又溫馨的親子儀式。
另外,我還新增了一個額外小功能:
完成檢查表後,家長和孩子可以把當天的心得記錄成 「小卡片」。
久而久之,這些小卡片就成了一本簡單的日記。對孩子來說,這不僅是一種表達,也是一種紀錄。
在這個設計過程中,最麻煩的其實不是睡前檢查表的介面或流程,而是小卡片的介面設計。
我曾請 AI 幫我產生六種不同風格的卡片,但結果總是帶有明顯的「AI 感」,而且常常出現配色問題,文字和背景顏色不協調,導致內容看不清楚。這讓我發現,目前 AI 在 UI 設計上的能力,仍然不足以自動判斷文字可讀性。
最後這部分還是得由我手動調整顏色與排版。特別是在不同裝置的畫面大小下,常常會遇到字體被裁掉的情況。雖然和 AI 溝通了多次,但依然無法完全解決,因此我乾脆新增了一個卡片尺寸調整功能,讓使用者可以根據當下的環境,自行微調卡片大小,確保內容能完整呈現。
雖然 AI 給的檢查表設計很完整,但在實際上線後,我也收到了家長的一些回饋:
因此,在 AI 的協助下,我新增了 家長自訂檢查表內容 的功能。這讓平台更有彈性,也能更符合不同家庭的需求。
從我拋出「孩子太晚睡」這個問題開始,AI 幫我分析、給我建議,最後一起演化成一個真正落地的功能。
這份「睡前檢查表」,不只是幫助孩子早點睡覺,更是一個習慣養成的起點。
希望它能幫助孩子學會準備、整理、自我反省,也讓親子之間有了更多交流的時間。
敬請期待下一篇:《AI 幫我打造信件報告與回饋系統:從 SendGrid、Gmail 到 Resend 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