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理論:威爾弗雷德·比昂的團體關係理論 (Wilfred Bion's Group Relations Theory)
對原型的覺察,讓團隊對日常的互動模式有了更深的理解。但艾佛勒知道,一個團隊的真實動力,往往要在壓力情境下才會暴露無遺。就在第一個行動研究Sprint即將結束時,一次突如其來的線上緊急故障,為他提供了一個絕佳的、也是極具挑戰性的觀察機會。
那天下午,一個刺耳的警報聲響徹了整個辦公區。「方舟平台」的核心交易服務,響應時間突然飆升,錯誤率突破了5%的警戒閾值。監控系統的儀表盤上,一片代表著危險的紅色。
瞬間,辦公室的氣氛凝固了。所有人都停下了手中的工作,目光齊刷刷地投向後端團隊的區域。
在這一刻,艾佛勒看到,團隊瞬間從一個有意識進行溝通練習的「工作群體」(Work Group),退化成了一個被無意識焦慮所驅動的「基本假設群體」(Basic Assumption Group)。這是英國精神分析學家威爾弗雷德·比昂 (Wilfred Bion) 團體關係理論中的核心概念。比昂認為,任何群體都在兩個層面上運作:一個是理性的、以完成任務為導向的「工作群體」;另一個是潛意識的、為了應對焦慮而存在的「基本假設群體」。
當焦慮和壓力過大時,後者就會佔據主導,表現為三種典型的行為模式。而在這次故障中,這三種模式輪番上演。
第一階段:基本假設之「依賴」(Basic Assumption of Dependency)
故障發生的前十分鐘,整個團隊陷入了一種詭異的癱瘓狀態。儘管警報聲不斷,但沒有人主動站出來組織協調。年輕的工程師們緊張地刷新著監控頁面,資深一些的則眉頭緊鎖地看著日誌,但他們都在做同一件事 等待。
他們在等誰?
他們在等「英雄」大衛。
大衛當時正在另一個會議室開會。團隊成員們下意識地認為,只有大衛才能解決這個問題。他們將所有的希望和責任,都投射到了這位缺席的「領導者」身上。他們放棄了自己的思考和行動能力,變成了一群無助的、等待拯救的孩子。這就是典型的依賴假設 群體相信自己無法解決問題,必須依賴一個萬能的領袖來賜予他們安全和方向。
艾佛勒看到,產品經理安娜焦急地來回踱步,好幾次想說什麼,但最終都沒開口。QA莉莉試圖在Slack上建立一個緊急頻道,但響應者寥寥。整個團隊的能量,都因「依賴」而陷入了停滯。
第二階段:基本假設之「戰鬥或逃跑」(Basic Assumption of Fight-or-Flight)
十分鐘後,大衛終於衝進了辦公室。他的到來,瞬間激活了團隊的能量,但卻是以一種混亂的方式。群體的基本假設,從「依賴」迅速切換到了戰鬥或逃跑。
戰鬥 (Fight):
大衛立刻進入了「英雄」模式,他坐在電腦前,語氣急促地發號施令:「馬克,查一下前端的請求量有沒有異常!莉莉,把出問題時間點的用戶操作日誌給我!其他人,別圍著了!」
他的指令充滿了腎上腺素的味道。與此同時,指責也開始了。
「是不是剛上線的那個優惠券功能搞的鬼?」一位後端工程師大聲說。
「不可能!我的代碼經過充分測試了!」負責該功能的工程師立刻反駁。
團隊將焦慮轉化為攻擊,他們不再是尋找解決方案,而是在尋找一個可以歸咎的「敵人」。這個「敵人」可以是某個功能、某個同事,甚至是某個外部系統。
逃跑 (Flight):
與此同時,另一些成員則表現出「逃跑」的行為。有的工程師戴上耳機,假裝專注於自己手頭無關緊要的任務,以迴避眼前的混亂。還有的則開始討論一些不切實際的、遙遠的解決方案,比如「我們早就該把這整個模組重寫了」,這也是一種對當下棘手問題的逃避。
第三階段:基本假設之「配對」(Basic Assumption of Pairing)
在經歷了近半小時的混亂「戰鬥」後,大衛和另一位資深工程師老趙,終於在日誌的蛛絲馬跡中,鎖定了一個可能的出錯點。他們兩人湊到了一台顯示器前,開始了低聲而快速的討論。
這時,群體的動力再次發生轉變,進入了配對假設。
整個團隊,包括CTO穆拉提在內,都圍在了他們身後,屏息凝神地看著這兩位「救世主」工作。人們的臉上流露出希望和期盼。群體的潛意識信念是:這兩位強者的「結合」,將會誕生出一個「彌賽亞」 也就是解決方案,來拯救大家。
在這種集體的期盼中,其他的團隊成員再次放棄了自己的能動性。他們從「戰士」變成了「觀眾」,將所有的希望寄託在這對「配偶」身上。
最終,大衛和老趙通過一次緊急的配置回滾,暫時穩住了局勢。伺服器的紅燈變回了綠色。辦公室裡響起了一陣如釋重負的掌聲。
危機解除了。但在艾佛勒看來,這是一次「成功的失敗」。團隊雖然解決了技術問題,但在團隊協作的層面上,他們完全被無意識的基本假設所支配,上演了一場典型的功能失調戲碼。
在事後的覆盤會上,艾佛勒沒有去複盤技術細節,而是將他在壓力下觀察到的這三個階段的行為模式,原原本本地呈現給了團隊。
「當警報響起時,我們為什麼集體癱瘓了十分鐘?」
「在混亂中,我們是在尋找解決方案,還是在尋找替罪羊?」
「當大衛和老趙在解決問題時,我們其他人扮演了什麼角色?」
這些問題,讓沉浸在「勝利」喜悅中的團隊成員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他們意識到,每一次「英雄式」的救火,都可能在無形中剝奪了其他成員學習和成長的機會,並進一步強化了團隊的「依賴」模式。
這次刻骨銘心的經歷,讓比昂那深奧的理論,變成了團隊可以觸摸和感受的真實體驗。他們開始明白,真正的挑戰,不是在伺服器亮紅燈時如何快速滅火,而是在巨大的壓力下,如何保持「工作群體」的理性,抵禦住「基本假設群體」的巨大誘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