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14
0
自我挑戰組

綠洲計畫:當團隊開始看見自己系列 第 14

Day 14 第十四章:代碼倉庫中的原型

  • 分享至 

  • xImage
  •  

第十四章:代碼倉庫中的原型

應用理論:卡爾·榮格的原型 (Carl Jung's Archetypes)

在處理完歷史的「幽靈」之後,艾佛勒將注意力轉向了團隊當下的人際互動模式。他發現,即使有了溝通公約和安全容器,某些固定的角色和戲碼,還是在會議室和Slack頻道裡反覆上演。為了更深刻地理解這些模式,他借用了瑞士心理學家卡爾·榮格的原型 (Archetypes) 理論。

榮格認為,人類的集體無意識中,存在著一些共通的、原始的形象或模式,這就是原型。它們就像預設的軟體程式,在特定情境下會被不自覺地激活,從而影響我們的行為和認知。在組織中,這些原型常常會化身為一些典型的員工角色,共同構成一齣看不見的戲劇。

艾佛勒在對「星雲科技」核心開發團隊的觀察中,識別出了幾個特別鮮明的、相互作用的原型:

1. 英雄 (The Hero) - 大衛

資深後端工程師大衛,無疑是團隊中「英雄」原型的完美化身。他的使命是「拯救世界」,解決最棘手的問題。

  • 行為模式: 每當線上出現緊急故障,或者一個Bug卡住了所有人時,最終站出來解決問題的,總是奮戰到深夜的大衛。他享受這種力挽狂狂瀾、被所有人需要的感覺。當他提交那個修復了致命Bug的代碼時,他能感受到一種戰勝惡龍後的榮耀感。

  • 光明面: 他是團隊的定海神神針,技術能力卓越,富有責任感。

  • 陰暗面: 英雄需要有惡龍來打。在無意識中,他可能會對那些試圖預防問題(如制定更嚴格的測試流程)的努力不屑一顧,因為那樣會讓他失去展現英雄氣概的舞台。他很難將自己的知識傳授給他人,因為培養出另一個英雄,會威脅到他獨一無二的地位。這直接導致了團隊的知識孤島關鍵人風險

2. 照顧者 (The Caregiver) - 安娜

產品經理安娜,則是典型的「照顧者」原型。她的核心驅動力是去幫助和照顧他人,避免衝突,讓每個人都感到舒適和滿意。

  • 行為模式: 她總是在開發團隊和業務團隊之間充當緩衝墊。當業務提出不合理的需求時,她不敢直接拒絕,而是試圖用更溫和的方式包裝一下再傳達給工程師。當工程師抱怨時,她會不斷地道歉,並承諾會去「搞定」。她經常加班,不是在做自己的工作,而是在幫別人「擦屁股」。

  • 光明面: 她富有同理心,是團隊的潤滑劑,緩和了很多潛在的衝突。

  • 陰暗面: 照顧者害怕讓人失望。為了避免衝突,她會模糊需求的邊界,做出不切實際的承諾。她過度地承擔了本不屬於她的情緒勞動,最終導致自己精疲力竭 (Burnout),也讓團隊無法面對真正需要解決的、尖銳的矛盾。

3. 智者/聖賢 (The Sage/Wise Old Man) - 一位資深架構師,老趙

除了大衛之外,團隊裡還有一位更資深的架構師老趙,他不常參與具體的開發,但在技術方向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他體現了「智者」原型。

  • 行為模式: 在技術評審會上,老趙通常沉默寡言。但當團隊為一個新技術爭論不休時,他會慢悠悠地拋出一兩句充滿哲理和遠見的話,直擊問題本質。他追求的是真理和知識的純粹性。

  • 光明面: 他的經驗和智慧,幫助團隊避開了很多技術上的大坑。

  • 陰暗面: 智者有時會陷入「分析癱瘓」,過於追求完美的、理論上最優的方案,而忽略了現實的限制和交付的緊迫性。他對那些不夠「優雅」的、帶有妥協性的「髒活」不屑一顧,可能會批評團隊的方案「缺乏遠見」,打擊團隊士氣。

4. 小丑/搗蛋鬼 (The Jester/Trickster) - 前端工程師馬克

年輕的前端工程師馬克,則常常扮演著「小丑」的角色。他的使命是活在當下,打破規則,用幽默來揭示真相。

  • 行為模式: 在沉悶的會議中,他總會講個笑話或者用一個辛辣的梗來活躍氣氛。他會用自嘲的方式,說出一些別人不敢說的實話,比如:「我們這個Sprint計畫,看起來就像是聖誕老人的願望清單,反正都實現不了。」

  • 光明面: 他為團隊注入了活力,他的幽默感常常能化解緊張的氣氛,揭示被掩蓋的問題。

  • 陰暗面: 小丑害怕無聊和承擔責任。他可能會將所有嚴肅的議題都以戲謔的方式對待,難以讓人們認真看待他的觀點。在壓力下,他的幽默可能變成尖酸刻薄的諷刺,傷害到他人。

在一次與穆拉提的輔導中,艾佛勒畫出了這幾個原型的關係圖。

艾佛勒解釋道,「你看,這就像一齣戲。'照顧者'安娜努力地維護和平,但她模糊的需求,卻為'英雄'大衛創造了製造Bug和後續拯救的舞台。'智者'老趙追求完美架構,卻可能讓'英雄'大衛的短期修復方案顯得像'狗皮膏藥',引發兩人之間的暗中較勁。而'小丑'馬克,則會用他的玩笑,來戳破這一切背後的荒謬。」

穆拉提看得目瞪口呆,這比任何一張組織架構圖都更真實地反映了她團隊的運作模式。「這些原型是固定的嗎?我們能改變它們嗎?」

艾佛勒搖搖頭:「原型本身是中性的,來自我們內心深處,無法被消滅。但我們可以提高對原型的覺察。當我們意識到自己正在被某個原型『附體』時,我們就獲得了選擇權 我們可以選擇繼續這個劇本,也可以選擇跳出來,用一種更有意識、更成熟的方式來應對當下的情況。」

「我們的目標,不是讓英雄不再是英雄,而是幫助'英雄'學會如何成為一位'導師',將他的能力賦予團隊;幫助'照顧者'學會設立邊界,成為一位真正的'協調者';幫助'智者'將他的智慧落地,成為'實踐者';幫助'小丑'用他的敏銳,成為建設性的'挑戰者'。」

接下來,艾佛勒開始在團隊中,用更中性的語言來討論這些行為模式。在回顧會議上,他會問:「我們這次的成功,是不是又依賴了一次『英雄式』的個人發揮?我們如何將這次的經驗,轉化為團隊的共同能力?」「在這次的衝突中,我們是不是為了避免不適,而過度地依賴了某位同事的『緩衝』?我們如何幫助他/她卸下這個重擔?」

通過這種方式,團隊成員開始對自己和他人所扮演的「角色」有了新的覺察。他們開始明白,許多衝突並非出於個人恩怨,而是一場無意識的原型戲劇在上演。這種覺察,為他們從固定的劇本中解放出來,提供了第一把鑰匙。


上一篇
Day 13 第十三章:機房裡的幽靈
系列文
綠洲計畫:當團隊開始看見自己14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