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24
0
自我挑戰組

綠洲計畫:當團隊開始看見自己系列 第 24

Day 24 第二十四章:精實的革命

  • 分享至 

  • xImage
  •  

第二十四章:精實的革命

應用理論:精實管理 (LEAN)

隨著「創世紀」專案在清晰的BART框架下穩步推進,團隊的協作效率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艾佛勒知道,一個健康的組織不僅需要清晰的結構,還需要極致的效率。在結構問題基本解決後,他決定為這個團隊引入一套全新的作業系統 精實管理 (LEAN) 的思想。

精實管理,源於豐田生產方式,其核心理念是以最小的資源投入,包括人力、設備、時間和空間,創造出最大的價值。它在軟體開發領域的應用,則聚焦於消除浪費 (Waste),並加速價值的流動

艾佛勒並沒有一開始就宣講精實的理論,他知道工程師們更相信實踐和資料。他組織了一場特別的活動,名為「浪費狩獵」(Waste Hunting) 工作坊。

他將精實思想中定義的「軟體開發中的八大浪費」寫在了白板上:

  1. 不完整的或半成品的工作 (Partially Done Work): 已經寫完代碼但沒有經過測試和部署的功能。

  2. 額外的功能 (Extra Features): 開發了用戶並不需要的功能。

  3. 重複學習 (Relearning): 因為知識沒有沉澱,導致團隊成員反覆解決同一個問題。

  4. 交接 (Handoffs): 工作在不同團隊或個人之間傳遞所造成的延遲和資訊損失。

  5. 延遲 (Delays): 工作流程中任何形式的等待。

  6. 任務切換 (Task Switching): 開發人員在多個不相關的任務之間頻繁切換導致的效率損失。

  7. 缺陷 (Defects): 代碼中的Bug以及修復它們所需的所有工作。

  8. 非必要的流程 (Non-Essential Processes): 官僚式的審批、冗長的會議等。

「各位,」艾佛勒說,「今天我們都是『浪費獵人』。請大家回憶一下,在我們過去的工作中,這八種浪費,哪些最讓你感到痛苦?請把它們寫在便利貼上,並估算一下,它大概浪費了你多少時間。」

便利貼很快就貼滿了牆壁,形成了一幅觸目驚心的「浪費地圖」:

  • 延遲: 「等待Code Review,平均每天至少浪費1小時。」

  • 任務切換: 「我正在專心寫代碼,突然被一個線上的緊急問題打斷,再回來時,思路全沒了,至少損失半小時。」

  • 交接: 「從開發交接給QA,QA再回報Bug給開發,這一來一回,經常就是一兩天。」

  • 缺陷: 「上次那個線上故障,我們整個團隊花了整整兩天時間才定位和修復。」

  • 不完整的半成品: 一位工程師指著Jira看板上一個停滯了兩個月的Ticket說:「這個功能,代碼早就寫完了,但因為依賴另一個團隊的接口沒好,就一直卡在那裡,成了『殭屍代碼』。」

看到這幅由團隊親手繪製的「浪費地圖」,所有人都陷入了沉思。他們意識到,自己每天都在被這些看不見的「效率小偷」偷走寶貴的時間和精力。

「精實的核心,就是向這些浪費宣戰。」艾佛勒總結道,「它的目標,是讓我們的工作,像一條順暢的河流,而不是一個由無數個水壩和淤泥組成的、走走停停的沼澤。」

在接下來的幾週,「消除浪費」成了「創世紀」專案的一個重要子主題。團隊在艾佛勒的引導下,開始有意識地應用精實的工具和原則:

1. 價值流程圖 (Value Stream Mapping)

團隊選擇了一個典型的開發流程(從需求提出到功能上線),將其每一個步驟所需的時間和等待時間,都標示在一張巨大的圖上。這就是「價值流程圖」。當他們完成後,震驚地發現,和之前艾佛勒做的那個「API誕生之旅」的分析一樣,整個流程中,真正用於「創造價值」(寫代碼、做設計)的時間,只佔了不到20%。大量的時間,都消耗在等待、交接和返工上。這張圖,讓「浪費」變得無可辯駁。

2. 限制在製品 (Limit Work-In-Progress, WIP Limit)

基於價值流程圖的分析,團隊意識到,同時開工的任務越多,任務切換和等待就越嚴重。他們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在他們的Kanban(看板)系統中,為「進行中」(In Progress) 和「待審查」(In Review) 這兩列,設定了嚴格的數量上限。比如,「進行中」的任務不能超過5個。這意味著,只有當一個任務完成並進入下一階段後,團隊成員才能領取新的任務。

這個小小的改變,帶來了奇蹟般的效果。它迫使團隊成員之間必須互相幫助,去解決那些「阻塞」的任務,而不是各自為政地開啟新工作。團隊的協作性空前提升,任務的平均流動速度也顯著加快。

3. 建立「安燈」(Andon) 文化

在豐田生產線上,任何一個工人發現問題,都可以拉下一根繩子(安燈),讓整條生產線暫停,直到問題被解決。艾佛勒將這個概念引入了團隊。他們約定,任何成員,無論資歷,只要發現流程中的嚴重阻礙(比如CI/CD持續失敗),就可以在Slack頻道裡發出一個「:andon:」的表情符號。一旦安燈被拉響,相關成員必須第一時間響應,共同解決這個阻礙。

這賦予了每個普通成員「叫停」的權力,鼓勵問題在第一時間被暴露和解決,而不是被掩蓋。

通過這一系列的精實實踐,團隊經歷了一場深刻的「效率革命」。他們的工作節奏變得更快、更順暢、更有預見性。「創世紀」專案的進度,也因此大大超出了預期。

團隊成員們不僅僅是感覺「工作更爽了」,他們更從中學會了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 持續地審視自己的工作流程,並毫不留情地向一切「浪費」宣戰。這種精益求精的文化,將成為「綠洲計畫」留給「星雲科技」最寶貴的遺產之一。


上一篇
Day 23 第二十三章:我們的首要任務
下一篇
Day 25 第二十五章:修復 CI/CD 的迴圈
系列文
綠洲計畫:當團隊開始看見自己30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