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1
0
生成式 AI

30天RAG一點通系列 第 1

(RAG 1-1) RAG革命:重新定義企業知識管理

  • 分享至 

  • xImage
  •  

生成式 AI 與 RAG 的脈絡

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簡稱「生成式 AI」)正在快速進入各種企業與軟體應用場景。
常見應用包含:
• AI 聊天客服:可讀取企業內部文件,進行員工與客戶問答。
• 多輪對話知識助理:像 ChatGPT 一樣,能持續對話並提供知識支援。
• 創意生成:根據文字提示產生圖片、影片,協助設計與內容創作。

生成式 AI 的核心技術路徑可以分為四大類:
1. 提示工程 (Prompt Engineering) – 如何正確設計問題,獲得理想輸出。
2. 模型微調 (Fine-tuning) – 針對特定任務或企業語料調整模型參數。
3. 檢索增強生成 (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 RAG) – 透過外部知識檢索,增強 LLM 回答的正確性與即時性。
4. AI 代理 (AI Agent) – 讓 AI 不只是回答問題,還能規劃並執行任務。

30 天學習計劃

第1週:概念驗證與原型開發(1-1 到 1-7)

目標:建立RAG理論基礎,完成首個可運行原型

學習內容

  • RAG的商業價值與技術原理
  • 文檔切分(Chunking)策略
  • 嵌入模型選型與測試
  • PDF問答系統原型實作
  • 整合多種企業數據源(PDF、API等)

預期成果

能清楚說明RAG的價值,並完成第一個企業級RAG原型


第2週:檢索優化與效能提升(2-1 到 2-7)

目標:掌握企業級檢索技術,兼顧高精度與高效能

學習內容

  • 向量檢索核心演算法(HNSW、IVF)
  • 二階段檢索與Rerank精度提升
  • 混合檢索與查詢擴展
  • Metadata過濾與權限控制
  • 效能優化:快取、異步、負載均衡

預期成果

能設計並實作企業級檢索引擎,支援多語言與高併發


第3週:企業架構與安全治理(3-1 到 3-7)

目標:設計生產級架構,確保安全、合規與可擴展

學習內容

  • 多租戶架構設計與租戶隔離
  • 增量索引與版本控制,實現即時數據同步
  • 企業級安全與RBAC權限控制
  • 長文檔檢索(Parent Document Retriever)
  • 複雜查詢分解(Sub-Question Agent)與推理能力
  • 對話記憶體與上下文管理

預期成果

能實作多租戶、安全合規的企業級RAG系統


第4週:生產部署與技術前沿(4-1 到 4-9)

目標:掌握部署運維技術,探索RAG的未來趨勢

學習內容

  • 微服務化與容器化部署(Docker、K8s)
  • 系統監控與效能優化
  • A/B測試與科學化效果評估
  • 故障處理與災難恢復
  • 多模態RAG(文字 + 圖像/音頻)
  • RAG與Agent融合、Fine-tuning協同
  • GraphRAG與前沿技術探索

預期成果

能部署生產級RAG系統,並具備前瞻技術視野與創新應用能力


學習路徑總覽

這個4週的學習計劃採用漸進式的方法,從基礎概念開始,逐步深入到企業級的實作與部署。每週都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預期成果,確保學習者能夠系統性地掌握 RAG 技術的各個層面,最終具備開發和維護企業級 RAG 系統的能力。


RAG 的誕生與核心概念

RAG 是由 Meta AI 在 2020 年首次提出。
它的核心流程如下:
1. 使用者提出問題。
2. 嵌入模型 將問題轉換成向量表示。
3. 在 向量資料庫 中檢索相似文件。
4. 將「檢索結果 + 使用者問題」一併送進 LLM。
5. LLM 基於相關文件生成最終答案,並可附帶引用來源。

這種方式的 最大優勢 是:
• 可即時更新知識 → 不需重新訓練 LLM,只要更新資料庫即可。
• 答案更可信 → 回覆基於具體文件,而非純粹「文字接龍」。
• 多源整合 → 能同時處理 PDF、API、資料庫等異質數據。

企業級RAG應用框架

一個標準的企業級 RAG 系統包含:

[ 用戶 Query ]

[ Query 改寫 / 預處理 ]

[ 檢索層 (向量檢索 + Metadata 過濾) ]

[ 檢索結果文檔塊 ]

[ LLM (生成器) ]

[ 答案 (附來源) ]

核心模組:

•	數據層:企業文件、資料庫、API
•	檢索層:向量檢索(HNSW/FAISS)、BM25、混合檢索
•	生成層:LLM(如 GPT-4/Claude)、回覆模板
•	安全層:權限控制、數據安全、審計日誌
•	應用層:客服助理、知識查詢、決策輔助

RAG vs 傳統檢索

特性 傳統搜尋(如 Elasticsearch, Google) RAG(檢索增強生成)
檢索方式 關鍵字比對 語義檢索(向量匹配)
結果呈現 多筆文件,需要人工閱讀 LLM 整理後的直接答案
知識更新 即時,但需人工整理知識 即時,LLM 可直接使用檢索結果
跨文件推理 幾乎無法 LLM 可彙整多個文件回答
可追溯性 可找到文件,但缺乏語境 回答可附帶來源,支持審計

RAG 的企業應用場景

RAG 並非只是一個技術,而是能重構 企業知識工作流程 的引擎:

應用場景 傳統痛點 RAG 解法
客戶服務(客服BOT) FAQ 更新慢、查詢不完整 即時檢索 FAQ + 內部知識,快速回答
內部知識管理 文件龐雜,員工難以找到資訊 員工可直接用自然語言提問,得到整合答案
法務與合規 條文龐大,搜尋效率低 精準檢索法律條文並給出解釋
研發與技術支持 文件分散,難以整合 API/手冊 工程師可詢問「某 API 怎麼用?」獲得程式碼範例
決策分析 報表數據需要人工解讀 RAG + 結構化檢索,可回答「去年 Q4 銷售成長率?」

企業價值分析

RAG 帶來的三大戰略價值:
1. 知識民主化:員工可用自然語言查詢企業知識
2. 效率與準確性:減少搜尋、比對時間,提高決策速度
3. 數位轉型推進器:從靜態知識庫升級為智慧助理

考考你

問題一:一個RAG系統要能運作,至少需要哪兩種類型的AI模型?它們分別負責什麼功能?

問題二:除了資訊時效性之外,為何單純使用LLM對話金融與法律資料庫會面臨「幻覺」與「不可追溯」的挑戰?


下一篇
(RAG 1-2) LLM幻覺的工程解法:RAG如何重建信任
系列文
30天RAG一點通13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