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19
0
生成式 AI

30天RAG一點通系列 第 19

(RAG 3-5) 雲端部署戰略:微服務架構與容器化實踐

  • 分享至 

  • xImage
  •  

今天的核心議題

如何將一個 RAG 系統從單機原型,進化為一個能夠在雲端穩定運行、自動擴展、高可用的企業級應用。我們將探討如何利用微服務容器化技術,為 RAG 系統設計一個強大且彈性的部署架構。

為什麼可擴展性是企業系統的基本要求?

在企業環境中,RAG 系統所面臨的負載並非恆定不變。流量可能在特定時段(如上班時間)暴增,也可能因新客戶上線而持續增長。單一伺服器的部署方式會面臨嚴重問題:

  • 單點故障:一旦伺服器崩潰,整個系統隨即失效,導致服務中斷。
  • 擴展性差:無法彈性應對流量峰值,可能導致響應延遲或服務不可用。
  • 資源利用率低:為了應對峰值,平時必須保持高配備,造成資源浪費。
  • 維護困難:系統各個組件緊密耦合,更新或修復任一功能都可能影響整個系統。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需要一個能夠拆分、獨立部署、自動擴展的現代化架構。

如何設計微服務與容器化架構?

核心思想是將 RAG 系統的各個功能模組,拆解為獨立運行的微服務(Microservices),再利用 DockerKubernetes 進行容器化部署與管理。

1. 微服務拆分

將 RAG 的工作流分解為以下獨立服務:

核心服務架構

  • API Gateway 服務:作為所有外部請求的統一入口點,負責路由、認證、限流與日誌記錄。
  • Indexing 服務:專門負責文件擷取、切塊、嵌入與寫入向量資料庫。這個服務是非同步的,可以獨立擴展來應對大量文件上傳。
  • Retrieval 服務:負責接收查詢、檢索向量資料庫,並返回最相關的資訊片段。這是 RAG 系統的查詢核心。
  • Generation 服務:將檢索結果與原始問題結合,調用 LLM 生成最終答案。這個服務通常會與外部 LLM API 進行互動。
  • Vector Database 服務:管理向量索引與元數據,通常使用 Pinecone、Milvus 或 Weaviate 等專用服務或自建叢集。
  • Memory / State 服務:管理對話記憶體、用戶狀態等,可使用 Redis 或專門的資料庫。

2. 容器化實踐 (Docker)

每個微服務都應該被打包成一個獨立、可移植Docker 容器

實作要點

  • Dockerfile:為每個服務編寫一個 Dockerfile,定義其運行環境、依賴項和啟動命令。這確保了每個服務的運行環境都一致。

優點

  • 環境一致性:無論在哪台機器上運行,容器內的環境都完全相同,避免「在我的機器上可以跑」的問題。
  • 輕量化:容器只包含運行應用程式所需的環境,比傳統虛擬機更輕量、啟動更快。

3. 容器編排 (Kubernetes)

一旦擁有了多個微服務容器,就需要一個工具來管理、協調、自動化這些容器,這就是 Kubernetes(K8s) 的核心價值。

K8s 核心功能

  • 自動擴展 (Autoscaling):根據 CPU 使用率、記憶體或請求佇列長度,K8s 可以自動增加或減少服務的運行副本數。例如,在流量高峰時自動增加 Retrieval 服務的副本,在低峰時自動減少,從而節省成本。

  • 服務發現與負載平衡:K8s 自動為每個服務分配一個穩定的內部 IP 和 DNS 名稱,並在多個副本之間平均分配請求流量,確保服務的高可用性。

  • 自我修復 (Self-healing):當某個服務的容器崩潰時,K8s 會自動檢測到並重新啟動一個新的容器,保證服務不中斷。

  • 滾動更新 (Rolling Updates):在更新服務版本時,K8s 會逐步替換舊版本容器,而不會一次性關閉所有舊服務,確保不停機更新

  • 高可用性:將各個服務的副本部署在不同的伺服器或可用區(Availability Zone)上,以應對單一節點或數據中心的故障。

四、部署策略:從 MVP 到企業級

階段化部署方案

階段 部署方式 技術棧 適用場景
MVP 階段 單節點/簡單部署 Docker Compose 快速驗證產品
成長階段 小型 K8s 叢集 GKE/EKS/AKS 基本擴展與高可用
企業級 多區域部署 多區域 K8s 最高可用性與合規

詳細說明

  • MVP 階段(單節點/簡單部署):可以使用 Docker Compose 在一台雲端伺服器上部署所有微服務,快速驗證產品。

  • 成長階段(小型 K8s 叢集):將服務部署到一個小型的 Kubernetes 叢集(如 Google Cloud GKE、AWS EKS 或 Azure AKS)。這能提供基本的擴展與高可用能力。

  • 企業級(多區域部署):為了達到最高的可用性與合規要求,將 K8s 叢集部署在多個地理區域。這樣即使一個區域發生嚴重故障,服務也能在其他區域繼續運行,同時滿足數據駐留(Data Residency)的法規。

五、服務間通訊與數據一致性

通訊模式

  • 同步通訊:使用 REST API 或 gRPC 進行實時請求-回應
  • 異步通訊:使用訊息佇列(如 Kafka、RabbitMQ)處理非即時任務
  • 事件驅動架構:透過事件匯流排協調服務間的狀態同步

數據一致性策略

  • 最終一致性:適用於非關鍵操作,如文件索引更新
  • 強一致性:適用於關鍵業務邏輯,如用戶認證
  • 分散式事務:使用 Saga 模式處理跨服務的複雜操作

今天的決策清單

  • [ ] 我們的 RAG 系統是否需要應對可預見的流量增長或峰值?
  • [ ] 是否能夠將 RAG 的各個功能模組拆分為獨立服務?
  • [ ] 團隊是否具備 Docker 與 Kubernetes 的運維能力?
  • [ ] 企業對於服務的可用性與容錯性有何具體要求?

想想看

  1. 在微服務架構中,如果一個文件上傳後,索引服務處理失敗,如何確保數據的一致性?

  2. 如何設計一個**可觀察性(Observability)**的方案,以便在多個微服務中,追蹤一個用戶請求的完整生命週期?

  3. 當某個微服務出現性能瓶頸時,如何快速識別並進行針對性的擴展?

  4. 在多租戶 SaaS 環境下,如何在微服務層面實現租戶隔離與資源配額管理?


上一篇
(RAG 3-4) 記憶與對話:打造有溫度的企業AI助理
下一篇
(RAG 3-6) 智能運維:監控體系與性能優化
系列文
30天RAG一點通21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