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 RAG 系統從單純的文字處理,擴展到能夠理解和檢索圖像、音頻、影片等多種模態的資訊。我們將探索如何實作一個能夠處理跨模態數據的多模態 RAG 系統,從而突破傳統 RAG 的應用邊界。
在企業知識庫中,文字只是資訊的一部分。許多關鍵資訊以其他形式存在:
單一的文字 RAG 無法理解這些模態的內容。如果有人問:「找出這張圖表中 Q2 營收最高的產品」,或「總結這段會議錄音中關於專案進度的討論」,傳統的 RAG 會束手無策。
多模態 RAG 能夠將不同模態的資訊統一處理,從而:
核心思想是將不同模態的數據,轉換為一個統一的向量空間,讓文字查詢能夠檢索到所有模態的相關內容。
這是多模態 RAG 的基石。我們需要一個能夠理解不同模態的統一編碼器。
單向嵌入:
CLIP
為圖像生成向量,使用 BERT
為文字生成向量聯合嵌入:
OpenAI CLIP (Contrastive Language-Image Pre-training)
這樣的模型音頻與影片嵌入:
Wav2Vec
的模型將音頻轉為文字或音頻向量一旦所有數據都轉換成了向量,就可以將它們統一儲存在一個多模態向量資料庫中。
單一索引:
優點:
缺點:
多模態 RAG 的工作流程與傳統 RAG 類似,但多了幾個關鍵步驟:
用戶輸入:用戶輸入一個多模態查詢,例如:「請找出產品演示影片中關於 X 功能的畫面,並解釋其工作原理。」
查詢分解:智能代理(Agent)將查詢拆解為:
多模態檢索:
子問題 1
被路由到影片索引,檢索相關的影片幀(圖像)或音頻段落。子問題 2
被路由到文字索引,檢索相關的文字說明。結果聚合與 LLM 處理:將檢索到的圖像、音頻轉文字、以及文字說明,作為一個完整的上下文,傳遞給一個多模態 LLM(如 GPT-4o, Gemini)。
生成回答:LLM 根據所有模態的資訊生成最終答案,並提供來自文字與圖像的引用。
挑戰 | 影響 | 解決方案 |
---|---|---|
模型選擇與效能 | 多模態模型成本和延遲高 | 分層模型:簡單查詢用文字LLM,複雜查詢才用多模態LLM |
數據準備與嵌入 | 圖像、音頻處理需要大量計算 | 利用雲端彈性計算,採用非同步處理 |
複雜查詢理解 | 用戶描述模糊,檢索不準確 | 使用預處理模型強化查詢,提升檢索精度 |
用戶查詢 → 查詢分析器 → 多模態檢索器 → 結果聚合器 → 多模態LLM → 最終回答
↓ ↓ ↓ ↓ ↓
查詢理解 路由決策 跨模態搜索 上下文整合 答案生成
階段 | 重點任務 | 技術要求 | 預期效果 |
---|---|---|---|
階段1 | 圖文檢索 | CLIP模型,圖像處理 | 支援基本的圖文查詢 |
階段2 | 音頻處理 | 語音轉文字,音頻分析 | 支援會議記錄檢索 |
階段3 | 視頻理解 | 視頻分析,時序建模 | 支援複雜的視頻內容查詢 |
階段4 | 智能融合 | 跨模態推理,上下文理解 | 實現真正的多模態智能 |
在實作多模態 RAG 時,你會如何平衡多模態檢索帶來的額外延遲與回答品質?
如何設計一個評估體系,來客觀地衡量多模態 RAG 系統的效能?傳統的文字評估指標足夠嗎?
如果用戶提供一張圖作為查詢輸入,你會如何設計 RAG 流程,以最優化地回答這個問題?
在多模態 RAG 中,如何處理不同模態信息之間的衝突或不一致?例如,圖片顯示的信息與文字描述不符時,系統應該如何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