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21
0
生成式 AI

30天RAG一點通系列 第 22

(RAG 4-1) 多模態RAG:視覺、聽覺與文字的融合智能

  • 分享至 

  • xImage
  •  

今天的核心議題

將 RAG 系統從單純的文字處理,擴展到能夠理解和檢索圖像、音頻、影片等多種模態的資訊。我們將探索如何實作一個能夠處理跨模態數據的多模態 RAG 系統,從而突破傳統 RAG 的應用邊界。

為什麼多模態是 RAG 應用的下一個前沿?

在企業知識庫中,文字只是資訊的一部分。許多關鍵資訊以其他形式存在:

  • 圖像與圖表:產品設計圖、工程藍圖、財務報表圖、醫療影像。
  • 音頻與影片:會議錄音、客服通話記錄、產品演示影片。

單一的文字 RAG 無法理解這些模態的內容。如果有人問:「找出這張圖表中 Q2 營收最高的產品」,或「總結這段會議錄音中關於專案進度的討論」,傳統的 RAG 會束手無策。

多模態 RAG 的價值

多模態 RAG 能夠將不同模態的資訊統一處理,從而:

  1. 擴展 RAG 知識邊界:讓 AI 助理能回答基於圖像、音頻的複雜問題。
  2. 提升回答準確性:透過視覺資訊補充文字,減少 LLM 的「幻覺」。
  3. 提供更豐富的用戶體驗:不僅能提供文字答案,還能返回圖片、影片等視覺參考。

如何實作多模態 RAG?

核心思想是將不同模態的數據,轉換為一個統一的向量空間,讓文字查詢能夠檢索到所有模態的相關內容。

1. 跨模態嵌入:建立統一的向量空間

這是多模態 RAG 的基石。我們需要一個能夠理解不同模態的統一編碼器

嵌入策略

單向嵌入:

  • 使用不同的模型為每種模態生成向量
  • 例如:使用 CLIP 為圖像生成向量,使用 BERT 為文字生成向量

聯合嵌入:

  • 使用像 OpenAI CLIP (Contrastive Language-Image Pre-training) 這樣的模型
  • 能在訓練中學習文字與圖像的關聯
  • 使得文字向量與其描述的圖像向量在向量空間中距離很近
  • 這類模型是實現「用文字檢索圖片」的關鍵

音頻與影片嵌入:

  • 使用類似 Wav2Vec 的模型將音頻轉為文字或音頻向量
  • 然後與圖像/文字向量對齊
  • 影片則可拆分為圖像幀和音頻軌道,分開處理

2. 多模態索引

一旦所有數據都轉換成了向量,就可以將它們統一儲存在一個多模態向量資料庫中。

索引架構

單一索引:

  • 將所有模態的向量(文字、圖像、音頻)都儲存在同一個索引中
  • 查詢時,用文字查詢的向量去檢索所有模態的數據

優點:

  • 架構簡單,能實現跨模態檢索(例如,用文字查詢圖片)

缺點:

  • 向量資料庫需要支援大數據量和高效的相似度搜索

3. 多模態檢索與生成

多模態 RAG 的工作流程與傳統 RAG 類似,但多了幾個關鍵步驟:

完整工作流程

  1. 用戶輸入:用戶輸入一個多模態查詢,例如:「請找出產品演示影片中關於 X 功能的畫面,並解釋其工作原理。」

  2. 查詢分解:智能代理(Agent)將查詢拆解為:

    • 子問題 1:檢索關於「X 功能」的影片片段。
    • 子問題 2:從產品說明書中檢索「X 功能」的工作原理。
  3. 多模態檢索

    • 子問題 1 被路由到影片索引,檢索相關的影片幀(圖像)或音頻段落。
    • 子問題 2 被路由到文字索引,檢索相關的文字說明。
  4. 結果聚合與 LLM 處理:將檢索到的圖像音頻轉文字、以及文字說明,作為一個完整的上下文,傳遞給一個多模態 LLM(如 GPT-4o, Gemini)。

  5. 生成回答:LLM 根據所有模態的資訊生成最終答案,並提供來自文字與圖像的引用。

四、實務挑戰與解決方案

主要挑戰與優化策略

挑戰 影響 解決方案
模型選擇與效能 多模態模型成本和延遲高 分層模型:簡單查詢用文字LLM,複雜查詢才用多模態LLM
數據準備與嵌入 圖像、音頻處理需要大量計算 利用雲端彈性計算,採用非同步處理
複雜查詢理解 用戶描述模糊,檢索不準確 使用預處理模型強化查詢,提升檢索精度

詳細優化方案

1. 模型選擇與效能優化

  • 分層模型:將簡單的文字查詢路由到低成本的文字 LLM,只有當檢索結果包含圖像或音頻時,才使用多模態 LLM 進行生成。

2. 數據處理優化

  • 非同步處理:當文件上傳時,異步地進行多模態嵌入,而非阻塞用戶請求。
  • 批量處理:將多個媒體文件批量處理,提升處理效率。

3. 查詢理解增強

  • 查詢擴展:在檢索前,使用預處理模型將「那張圖中紅色的東西」轉化為更具體的描述。
  • 多步驟檢索:先進行粗略檢索,再進行精細化檢索。

五、技術架構與實施建議

系統架構組件

用戶查詢 → 查詢分析器 → 多模態檢索器 → 結果聚合器 → 多模態LLM → 最終回答
    ↓             ↓              ↓            ↓           ↓
查詢理解      路由決策        跨模態搜索     上下文整合    答案生成

實施階段建議

階段 重點任務 技術要求 預期效果
階段1 圖文檢索 CLIP模型,圖像處理 支援基本的圖文查詢
階段2 音頻處理 語音轉文字,音頻分析 支援會議記錄檢索
階段3 視頻理解 視頻分析,時序建模 支援複雜的視頻內容查詢
階段4 智能融合 跨模態推理,上下文理解 實現真正的多模態智能

今天的決策清單

  • [ ] 企業知識庫中是否存在大量非文字數據?
  • [ ] 業務需求是否需要跨模態的檢索能力?
  • [ ] 團隊是否具備處理圖像、音頻等大數據的技術能力?
  • [ ] 是否能接受多模態模型帶來的額外成本與延遲?
  • [ ] 是否有足夠的計算資源進行多模態數據的預處理?

想想看

  1. 在實作多模態 RAG 時,你會如何平衡多模態檢索帶來的額外延遲與回答品質?

  2. 如何設計一個評估體系,來客觀地衡量多模態 RAG 系統的效能?傳統的文字評估指標足夠嗎?

  3. 如果用戶提供一張圖作為查詢輸入,你會如何設計 RAG 流程,以最優化地回答這個問題?

  4. 在多模態 RAG 中,如何處理不同模態信息之間的衝突或不一致?例如,圖片顯示的信息與文字描述不符時,系統應該如何處理?


上一篇
(RAG 3-7) 科學實驗:A/B測試與效果評估
下一篇
(RAG 4-2) Agent革命:RAG與智能代理的深度融合
系列文
30天RAG一點通23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