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工程師而言,學習從來不是畢業後就結束的事情。隨著技術更迭加速,每隔幾年總會有新的框架、語言、工具崛起。如果只靠專案經驗累積,難免會遇到知識斷層或視野不足的情況。這也是為什麼「技術書籍」對於開發者來說,始終有不可取代的價值。古人云:「書中自有黃金屋,有人說書中自有顏如玉」,對我來說,書中自有「清晰的知識結構」──它能幫助工程師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裡,重新找到學習的核心。
在我的經驗裡,技術書籍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類型,每一種都有其價值與適合閱讀的時機。
基礎類
這類書籍聚焦於語言、演算法、資料結構等核心知識。它們的價值不在於「馬上能套用到專案」,而是能建立長期不會過時的底層功力。就像《演算法導論》或《Structure and Interpretation of Computer Programs》,雖然閱讀難度高,但對工程師的思維養成極為重要。
實務類
這些書多半針對框架、工具與特定應用場景,例如《Laravel Up & Running》或《Kubernetes in Action》。它們能幫助開發者快速掌握技術細節,解決專案中具體的問題。但要注意,實務類書籍的壽命通常有限,因為技術版本更新快,所以需要定期汰換與補充。
思維類
有些書籍不教你寫程式,而是教你如何成為更好的工程師。例如《重構》、《人月神話》、《The Pragmatic Programmer》。這些書談的是架構設計、團隊協作、工程師職涯發展,對於有一定年資的開發者特別有幫助,因為它們能讓你跳脫「只看程式碼」的視角。
在不同階段選擇不同類型的書,是讓自己保持持續成長的重要方式。
閱讀技術書籍並不是為了炫耀,而是為了在快速變動的產業裡,維持清晰的思考與穩固的基礎。當你遇到難題時,工具文件可能告訴你「怎麼做」,社群可能告訴你「大家怎麼做」,但唯有書籍,能系統性地告訴你「為什麼要這樣做」。
在我這些年的工作經驗中,每當感覺自己停滯不前,我都會重新翻開一本經典書籍,提醒自己:技術之外,還有更深的思維需要被磨練。這大概就是工程師版的「書中自有黃金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