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2
0
自我挑戰組

寫程式也寫生活:從裝潢設計圖開始打造智慧家庭系列 第 2

Day 2:住進新家前的三大功課:需求討論、習慣盤點、未來預想

  • 分享至 

  • xImage
  •  

打造智慧家庭就像開發一套系統。

搬進家門前就是你最關鍵的「需求訪談階段」。如果錯過這個機會,很多痛點就只能靠事後補救,甚至永遠遺憾。

我們在搬家前後也花了不少時間邊做邊討論,逐步釐清出三個我認為最重要的功課:


功課一:需求討論 –「這些東西我們真的會用嗎?」

身為工程師的我,對於自動化跟場景控制有無限想像,但如果沒有先和家人溝通,最後的結果往往會變成:

「你搞這個我都不會用耶」、「這燈怎麼突然關掉了?」

我學到的經驗是:「科技不是重點,重點是生活要更輕鬆。」

因此我在規劃前,列出以下幾個需求清單來做討論:

  • 必備功能:Wi-Fi 穩定、燈光控制、冷氣遠端開關
  • 便利提升:自動窗簾、玄關感應燈、自動除濕機啟動

功課二:習慣盤點 –「每個人其實都有自己的 UI/UX」

要打造一個「不打擾但隨傳隨到」的智慧家庭,先了解每個人的使用習慣是關鍵。

這裡有幾個我實際盤點過的面向:

  • 起床與睡眠時間差異:窗簾的自動化時間要分開設定
  • 回家流程:有人習慣進門就要燈亮,有人習慣不要全亮 (像我就習慣只亮一兩個)
  • HA 熟悉度:老實說,HA 的操作介面對一般使用者來說真的不算直覺,這也是我有在考慮搭配實體無線開關。
  • 語音使用意願:我們兩個現階段都對語音助理沒興趣,因為有種打斷生活流的感覺

這些盤點,直接影響後續的「場景設計」、「按鈕配置」,甚至連 AP 放哪裡都會改變。


功課三:未來預想 –「先想兩年後,才知道今天該怎麼做」

裝潢不像手機隨時換,做好就會維持好幾年,甚至不會換。所以我有嘗試去做一些中長期的思考:

  • 未來是否會有小孩?:感應器、監控攝影機該預埋在哪裡?
  • 會不會變成 WFH?:書房的網路插孔跟 AP 佈點要不要多一點?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50901/20065789iOsTWSdRQT.jpg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50901/2006578925oKzOaPOl.jpg

像我們就有先在玄關和電視櫃裡,預留出放置網通設備與智慧家庭主機的空間。

有些東西不是一開始就要用,但「預留空間」是對未來的尊重。

預算有限沒關係,但位置先想好,該預留的就先留著,沒用上也可以先封起來,未來才不會動輒大改。


小結:三張清單,讓設計階段更有方向

第一次裝潢時,真的很容易陷入「邊做邊改」,當下沒想那麼多。

這三張清單裡,其實也只有「未來預留清單」真的有拿出來跟設計師討論,其他像「功能需求」、「生活習慣」的部分,很多都是入住後才慢慢補上的(除了窗簾除濕機這種一開始就決定要做的以外)。

這三張清單,是我事後才逐步整理出來的經驗筆記 - 如果有機會買第二間房子,我一定會先照這個邏輯做規劃:

  1. 功能需求表:優先順序、誰需要、必要性、預算
  2. 生活習慣對照表:各種場景下誰會怎麼做
  3. 未來預留清單:有沒有可能會需要、現在能不能順便做到

如果當初就有這樣整理,後面跟設計師、統包溝通的時候,很多決定就不會那麼模糊。像是要不要多拉一條管線、AP 要藏在哪裡 - 這些其實都需要生活習慣與未來預留的交叉思考。這些都是在畫設計圖之前,能不能講清楚、想清楚、說服設計師的關鍵。


釐清需求與習慣之後,下一步就是把這些邏輯「落地」到設計圖上。

下一篇來談談,設計階段一定要先講清楚的智慧家庭配置項目有哪些。不講,等於沒做。


上一篇
Day 1:為什麼智慧家庭要從裝潢階段開始?
下一篇
Day 3:設計圖階段必談的智慧家庭配置:中性線、弱電走線、AP 不講會後悔
系列文
寫程式也寫生活:從裝潢設計圖開始打造智慧家庭3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