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公室裡)
貝老闆一邊滑著手機,一邊碎念:「這功能如果現在衝,搞不好就能趕上政府標案截止,營收直接加一百萬耶!」
小可一邊敲著鍵盤,眼神死:「你上禮拜才說要先穩,現在又要衝?」
AI 實習生舉手:「我可以同時產生三版計畫書!現Da在就模擬!」
工程師 King 抱胸站著,冷冷說:「沒人說要我做,但事情 delay 的時候一定是我被問。」
貝老闆轉頭看向大家:「那這樣要怎麼決定?這次是趕,還是不趕?」
(轉場)
小可拉出一張 2x2 表格在白板上:「我們來開個決策會,照 OKR 那樣討論。」
她在 X 軸標上「風險低 ⟶ 高」,Y 軸標「價值低 ⟶ 高」,然後開始把每個功能貼上便利貼:
- 政府標案功能:高價值、高風險(期限緊)
- 使用者回報修復:中價值、低風險
- AI 自動回報模組:高價值、中風險
- UI 美化:低價值、低風險
「這樣看就很明顯,標案功能要嘛就全衝,要嘛就不做,沒有中間值。可以另外拉個 Fast Track 小組。」
AI 實習生眼睛發亮:「我要加入 Fast Track!」
King 瞇眼:「請寫完風險矩陣再說。」
好威(電話那頭):「你們終於在開決策會了哦?不錯不錯,但記得三件事喔。」
他語氣變得嚴肅:「第一,你得搞清楚每 delay 一週的成本是什麼。Cost of Delay 如果算不出來,就只是憑感覺瞎衝。」
「第二,風險不是只能貼標籤,要能說清楚是什麼風險、發生機率多高、有沒有緩解方式。」
「第三,容量就是現實。季度規劃時,把人力分配視覺化,才能知道你能扛多少 Fast Track。」
貝老闆嘆氣:「怎麼跟我想像的不一樣……我以為開會是大家一起說 YES!」
小可翻出摺扇敲他頭:「不是叫你先排優先順序嗎!」
Cost of Delay(延遲成本)是做決策的真實貨幣
風險矩陣 ≠ 主觀印象,是共識與備案管理
容量規劃與季度節奏,幫助團隊聚焦與預留緩衝
✅ 東西不是做出來就好,重點是 Impact & ROI,所以決策很重要。
✅ 決策會不是聊感覺,是用矩陣與數字來思考優先順序。
✅ Cost of Delay 是延遲背後的價值損失,要量化才有用。
✅ 用 2x2 風險/價值矩陣協助切割 Must/Should/Could,幫助團隊共識。
✅ 不要忘了,AI 也可以幫你模擬不同情境與估算成本風險,只要你問得夠具體!
🔍 今日提問
你最近有哪些功能或決策,其實也可以用這種 2x2 矩陣來幫助判斷?歡迎留言說說你是「現在衝」派還是「先穩住」派?
🧠 今日 AI Prompt 小作業
「我有三個功能 A、B、C,請幫我用風險與價值矩陣分類,並計算各自的 Cost of Delay,列出優先順序與執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