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10
1

「謙虛」、「飢渴」、「聰明」這三個關鍵特質,是由 派翠克·蘭奇歐尼(Patrick Lencioni)在《理想的團隊合作者》中所提出的理想團隊的特質。我認為這是個相當好用的評估框架。

  • Smart
  • Humble
  • Hungry

特別要注意的是這邊所指的 Smart 並不只是 Book Smart 而已,而是指情商高、互動能力強,能理解和管理自己的言行對他人的影響。理想的同事應該同時具備這三個特質,不過以開發職來說,我認為智力上的聰明還是相當必要。不是說那種一定要從小打數學奧林匹克競賽,打程式競賽,而是有動手解決問題,不斷挖深的能力。

如果是初階工程師,只要具備 Smart + Humble 就可以了。但不可以是這兩個組合:

  • Smart + Hungry
  • Humble + Hungry

聰明與飢渴,雖然在做產品或是開發時會有更多想法,但隨之而來的是可能會一意孤行不顧團隊意見,對我來說只有 Smart & Hungry 在組織內通常無法發揮得很好,甚至容易對團隊帶來傷害。Humble + Hungry 就更不用說了,組織不需要謙虛但事情總是做不好、眼高手低的人。

Vue 的作者 Evan 就曾經提過,有些人是真的很聰明,但他會否定任何你提出來的意見。這種人通常沒有辦法讓專案順利進行。

https://x.com/saucedopen/status/1798973109598351683?s=46

Some people can be very technically brilliant but disagree on almost everything with you

Humble + Hungry 還有一種可能性是他其實很聰明,只是因為太謙虛而沒有展現出來。這類型的人可以從多問專案內容下手,讓他們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大展身手。

由於現在更看重解決問題的能力,一般還是需要根據公司想要的人才調整策略:

  • 公司需要專才,那就要評估更多專業能力
    • 以前端來說,候選人是否對效能、無障礙性、CSS、設計原則有很深的認知
    • 以後端來說,候選人對自己對程式語言是否有足夠的掌握度,以及是否足夠熟悉大規模系統中需要的元件
  • 公司需要通才,那就要評估更多解決問題的能力
    • 看看有沒有從頭到尾做專案的經驗:這個經驗不能只是練手用 Side Project,而是真實解決問題
    • 有沒有對除了開發以外的見解,例如行銷、業務、產品優化、找到 Product Market Fit 等等

Denny 曾跟我分享一篇 DHH 的文章《You can’t fix core competency with a stern conversation》。DHH 認為如果新的雇用狀況不理想,通常可以把情況分成兩種——Engagement 與 Competency。

如果是 Engagement 的問題,例如溝通、協作不符合預期,那麼很簡單,只要跟他講開來,對齊彼此的認知與目標即可;如果是工作能力的問題,靠對話並沒有辦法解決。DHH 的論點是專業技術能力需要花很長時間培養,如果他呈現出來的就是這樣子,期待用對話得到改變是不切實際的想法。

我覺得 DHH 這篇寫得很好,也是後來我評估人選的方式之一。任何候選人提到的專案,只要有寫上來,我會盡可能把細節問到底。是不是真的有實作過,還是改個小東西就直接掛名,蠻容易在這個環節就確認完。

另外我會做的事情是現場 live coding。不一定要是完整的程式碼,可以是簡單的功能實作,語言特性(用 JavaScript 總要知道非同步吧),一起 Code Review。而且我也不排斥,甚至鼓勵面試者可以用 AI 輔助。

我想觀察的有幾點:

  • 面對未知問題時,他會怎麼解決
  • 在做專案時,他重視的東西是什麼
  • 有沒有真的做過開發,對踩過的雷以及技術決策如數家珍
  • 知道如何善用 AI 提升效率
  • 品味

雇用很難,尤其在新創公司中,若是不適任的人選,往往會對團隊的士氣造成很大影響。在短短的面試裡要找到有潛力的候選人,不得不說跟抽籤有點像。在這種情況下,只能採取提高精確率的做法。這件事我到最近才意識到。前陣子總是想著海納百川,只要履歷還不錯就面試,但面試後才發現與想像中落差極大。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只能從更客觀的數據去做篩選,學歷、任職過的公司、經歷、專案。

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應該要以優化人才精確率為目標做雇用,而非提高 Recall。

面試別人

由於面試者沒在公司內部工作過,所以對公司的印象往往來自於面試官與面試流程。因此面試過程不僅僅只是找到合適的對象而已,面試過程的好壞會影響公司的信譽。我在面試時會盡可能把握以下原則:

  • 盡可能讓面試者在舒服的狀態下發揮
    • 要主動去維持這個舒服的狀態
  • 用「我想幫助你過關」的心態面對面試者
    • 預設每位面試者都是潛在合作對象
  • 不以「把對方問倒」為目的
    • 我們是要找合作夥伴

很多面試官以把面試者問倒為目的,然後洋洋得意地在社群媒體上諷刺面試者。我對這種風氣不以為然,感到非常厭惡。就先不論問題的難度如何,今天面試官用著「你連這個都不知道你還敢來應徵」的心態來看待一位面試者,這注定是一場無效面試了。

講了那麼多,最關鍵的大概就是——把人當人看。

當然面試是雙向的,如果覺得已經得到足夠資訊評估,大方一點說聲:「我已經得到足以評估的資訊,不妨提早結束吧」也是一個方法。


上一篇
溝通的秘訣 — 多聽少說(下)
系列文
十年職涯回首:開發、選擇與初心10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