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10
0
佛心分享-IT 人自學之術

我的IT花園漫遊系列 第 13

AI 輔助生活案例:一個小小實驗的完整故事

  • 分享至 

  • xImage
  •  

這個故事發生在幾個月前....今天分享給大家
這是一個從「想法」開始,到「結果」落地的故事。我嘗試把錄音、影片轉成文字,再交給 AI 幫我處理,看看能不能讓生活變得更高效。


🌱 起點:我為什麼要做這件事?

有一次會議結束後,我打開錄音檔,心裡想:「25 分鐘的會議,我要花兩倍時間重聽,才能整理出一份會議記錄,真的太浪費了!」

於是我問自己:能不能用 AI 來幫我? 讓錄音變文字,再幫我整理出重點。

這就是我開始這個小實驗的原因。


🧰 我準備的工具

為了讓這件事成功,我找到幾個關鍵工具:

  • Whisper:可以把語音轉成文字。
  • Google Colab:雲端 Python 平台,不用安裝環境,直接跑程式。
  • OpenCC:把繁體/簡體字轉換乾淨。
  • ChatGPT:不只修飾文字,還能幫我理解、摘要、整理內容。

這些工具原本是零散的,但我想把它們串成一條完整流程。


🚦 我設計的流程

我用心智圖畫下來,讓自己清楚知道每個步驟:

  1. 準備音訊:把錄音或影片音檔下載下來。

  2. 放進 Colab:用 Python 執行程式,讓 Whisper 開始轉錄。

  3. 初步文字:得到一份粗糙的逐字稿,沒有標點,也有錯字。

  4. 文字清理:用 OpenCC 轉換繁簡體,統一格式。

  5. 交給 ChatGPT

    • 幫我加上標點符號。
    • 調整語句,讓文字可讀性更好。
    • 甚至幫我摘要,濃縮成一份「可用的筆記」。

📌 結果:一份 25 分鐘的音訊,CPU 大概要跑 1-2 小時,就能拿到乾淨的逐字稿。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50907/20171720FQnJ53ayIi.jpg

🤖 ChatGPT 的角色

原本我以為 ChatGPT 只是「修飾文字」的工具。但用下來後,我發現它更像一個助教:

  • 它會主動幫我分段,讓長長的文字更清晰。
  • 它能幫我歸納出三五個重點,讓我不用再從頭到尾看逐字稿。
  • 它甚至可以幫我寫出「待辦清單」,把下一步行動條列出來。

這一刻,我意識到:AI 不只是轉錄,而是幫我「理解內容」


📚 我的兩個實際案例

案例一:課程逐字稿

我把一門 YouTube 課程丟進流程,最後得到的不只是逐字稿,還有 ChatGPT 整理出的學習大綱。我可以快速複習,也能抓出考點。

案例二:會議記錄

把會議錄音轉成逐字稿後,ChatGPT 幫我整理出:

  • 決策重點
  • 需要跟進的行動項目
  • 哪些人負責

這直接變成 To-Do List,比傳統會議紀錄更實用。


🚀 我學到什麼?

  1. Whisper:準確率高,但逐字稿不適合直接用,需要後處理。
  2. ChatGPT:它的真正價值是「理解」和「重組」,而不是單純修字。
  3. 效率:AI 幫我處理了 70% 的繁瑣工作,我只需要做最後的檢查與決策。

🔮 下一步的想像

這個實驗讓我開始想:

  • 如果能把流程自動化,錄音結束就能自動產出筆記?
    ==>其實是可行的,第一個方式是n8n這樣的work flow工具,第二個可以搭配Google Apps Script,只是whisper有限制(如groq有五分鐘限制)
  • 如果能加上多語言,跨國會議也能快速整理?
    AI要翻譯是很簡單的
  • 如果能套用到 Podcast、研究論文,會不會變成日常學習的 AI 助理?

💡 我的總結

這次的 AI 實驗,讓我看到一個可能:

  • 它不是單純加快速度,而是幫我「換一種方式思考」。
  • 它像是一個隨身助理,把雜訊過濾掉,留下乾淨的知識精華。

最後一句話:AI 不只是工具,它是讓我們腦袋更專注的夥伴。


上一篇
今天來個課程分享:聽李飛飛教授講故事:原來電腦視覺是這樣來的!
下一篇
研析論文提示詞的引導邏輯(含範例示範)
系列文
我的IT花園漫遊18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