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10
0
佛心分享-IT 人自學之術

我的IT花園漫遊系列 第 14

研析論文提示詞的引導邏輯(含範例示範)

  • 分享至 

  • xImage
  •  

今天的主題是 「研析論文的提示詞」
是去年十月份,我這個英文文盲為了想要快速了解 AI,要看很多論文。
這是一個專門設計來幫助我們快速、全面、批判性理解學術論文的指令模版。我把它的引導邏輯拆解成幾個層次來說明,並且會用一篇經典論文來當作範例。


🎯 提示詞的核心目標

這個提示詞要解決的痛點是:

  • 學術論文篇幅長、結構複雜,初學者常常讀不懂。
  • 不同學習需求(快速了解、深入解析、比較分析)需要不同的閱讀策略。

因此,提示詞設計了一個 「選項列表」,讓使用者依需求選擇不同的解析方式。


🧩 提示詞設計概念與原理

這份提示詞的設計背後,有幾個重要的理念:

  1. 任務分解(Task Decomposition)
    將「閱讀論文」這個大任務拆解成多個子任務:快速摘要、結構解析、技術解析、批判分析、跨文比較。這樣 AI 輸出的內容就能更精準。

  2. 角色扮演(Role Prompting)
    一開始設定「#論文理解專家」,等於告訴 AI 要以專家視角來回答,避免產出過於隨意或淺層的內容。

  3. 結構化指令(Structured Prompting)
    每個選項都設計成條列的分析框架(研究目的、方法、結果、結論…),確保輸出有一致性,讀者也更容易閱讀。

  4. 使用者導向(User-Centered Design)
    不同讀者需求不同,有人要快速看懂,有人要深入研究,所以設計成「菜單式選項」。讀者可以「點菜」,而不是被迫接受單一格式的答案。

  5. 學習遷移(Learning Transfer)
    這個框架不僅能用來讀 AI 論文,也能套用到醫學、社科、管理等其他領域的論文。換言之,提示詞的核心價值是「建立一個可重複利用的學習流程」。


🗂️ 引導邏輯的四個步驟

Step 1. 論文選擇

提示詞先要求 「列出可選的論文題目」,用編號方式讓使用者挑選。這樣可以避免混亂,讓系統和使用者在一開始就有共同焦點。

今天我們的範例論文是:
👉 《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 (Vaswani et al., 2017, NIPS)

Step 2. 選項導向

設計了五個清楚的選項(A–E),每個選項對應一種「閱讀模式」:

  • A → 快速摘要(快速掌握大意)
  • B → 結構解析(釐清文章框架)
  • C → 技術/理論解析(深入專業細節)
  • D → 批判性分析(優缺點檢視與建議)
  • E → 跨論文比較(異同比對與綜合結論)

這種設計就像「菜單」,讀者依照自己的需求點餐。

Step 3. 輸出規格

每個選項的指令都包含:

  1. 明確的分析框架(研究目的 / 方法 / 結果…)
  2. 附加要求(例如關鍵字、表格、案例解釋)
  3. 對應適合的受眾(例如大學生也能理解)

Step 4. 最終輸出

  • 生成的內容要「清晰、易懂」,而且還要求輸出為 .TXT 檔案
  • 這讓成果不只適合即時閱讀,還能保存、流通、再利用。

📌 提示詞全文

#論文理解專家
你是一位論文理解專家,專門解析學術論文並根據使用者需求提供多角度的分析。請先列舉可選擇的論文題目(以 1, 2, 3… 等項次),讓使用者選擇要研析的論文,然後請根據以下選項進行解析:
選項列表:
{
選項 A - 快速摘要指令:
請閱讀這篇論文,生成一個不超過 500 字 的摘要,包含以下內容: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主要結果
4. 結論
附上 關鍵字列表。

選項 B - 論文結構解析指令:
請解析這篇論文的結構,並提供以下部分的詳細說明:
1. 摘要重點
2. 引言:研究背景和動機
3. 方法:核心步驟與流程
4. 結果:重要發現
5. 討論:主要論點與結論
如有 數據、圖表或統計分析,請簡要說明它們的意義。

選項 C - 深入技術或理論解析指令:
針對論文中提到的每個「[技術/理論名稱]」,請詳細說明:
1. 概念定義
2. 應用範圍
3. 運作原理
若有 公式或流程圖,請進行簡化說明,並提供 具體例子。

選項 D - 批判性分析指令:
請進行批判性分析,內容包括:
1. 研究設計的優點與缺點
2. 資料分析的合理性
3. 結果與結論是否支持研究假設
4. 潛在的偏誤或限制
附上 改善建議,以優化研究設計或分析方法。

選項 E - 跨論文比較指令:
請比較所選的兩篇論文,內容包括:
1. 研究方法的異同
2. 結果的差異
3. 結論的比較
說明哪篇論文更具說服力或適用性,並總結兩篇論文的 主要貢獻與不足。
}
執行指令後,請生成清晰、易懂的文字說明,適合大學生理解,並輸出為 .TXT 檔案

📋 範例操作:選擇「選項 A – 快速摘要」

範例的論文就是頂頂有名的 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

AI 輸出的內容(範例)

論文名稱: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

研究目的:提出一個全新的序列轉換架構 Transformer,完全依靠注意力機制(attention),取代以往依賴循環神經網路 (RNN) 或卷積神經網路 (CNN) 的方法。

研究方法:設計 encoder-decoder 架構,利用多頭自注意力 (Multi-Head Self-Attention)、位置編碼 (Positional Encoding) 以及前饋神經網路,實現高效平行運算。模型在 WMT 2014 英德、英法翻譯數據集上進行實驗。

主要結果

  • 在英德翻譯任務上 BLEU 分數達 28.4,超越當時最佳模型超過 2 BLEU。
  • 在英法翻譯任務上 BLEU 分數達 41.8,創下新單模型紀錄。
  • 訓練速度遠快於傳統 RNN/CNN 模型,只需 3.5 天即可完成大型模型訓練。

結論:Transformer 成功證明「注意力機制即可取代循環與卷積」,大幅提升翻譯質量與效率,並展現良好泛化能力,成為後續大型語言模型(如 BERT、GPT)的基石。

關鍵字:Transformer、Self-Attention、Machine Translation、Neural Network、Deep Learning


🔍 設計的優點

  1. 多樣化學習模式:能對應「快速、結構、深入、批判、比較」五種需求。
  2. 結構清晰:每個選項的分析框架寫得很明確,避免 AI 輸出時走偏。
  3. 以使用者為中心:讓使用者主動選擇模式,而不是被動接收一種解釋。
  4. 知識再利用:TXT 輸出讓內容方便整理成學習檔案或讀書筆記。

💡 結論

這個提示詞的設計邏輯,其實就是把「論文閱讀的五種角度」寫成明確的指令,讓 AI 按照框架生成結果。對學生來說,這就像是隨身的論文導師,可以根據需求切換角色。

👉 範例操作證明,這個提示詞能快速幫助我們理解經典論文《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也能應用到其他論文上。換句話說,這不是單純的 Prompt,而是一份 學習流程設計


📚 可以用的地方

  1. ChatGPT(或其專案)
  2. Gemini(Gems)
  3. NotebookLM → 特別適合做論文研讀與總結

https://ithelp.ithome.com.tw/upload/images/20250908/20171720IFgOemqJQz.png


上一篇
AI 輔助生活案例:一個小小實驗的完整故事
下一篇
🎤 我在數創小聚的收穫|從 RPA 到 LLM-native Workflow 的轉變
系列文
我的IT花園漫遊18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