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10
0
佛心分享-IT 人自學之術

我的IT花園漫遊系列 第 15

🎤 我在數創小聚的收穫|從 RPA 到 LLM-native Workflow 的轉變

  • 分享至 

  • xImage
  •  

今天晚上參加了 數創實驗室的數創小聚,主題是有關 AI Agent 與 Dify 平台
主講人是 Kiji Marudan博士,Dify的首席科學家及日本公司CEO。

這場分享對我來說,有點像是慢慢接近「Agent」的底層邏輯,聽到博士的幾個比喻和比較,思考了之後,慢慢拼湊出一個逐漸清楚的圖像。
這次大約分享幾點:


🧩 N8N vs. Dify:不同哲學的工作流

博士說:

  • n8n 比較像是一個 RPA(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工具,只是裡面「嵌入了一點 LLM 的元素」。它的核心還是事件觸發、自動化流程。
  • Dify 則是完全顛倒過來:它是 以 LLM 為中心 的 workflow 平台,所有節點、模組都是圍繞著模型來設計的。

聽到這裡,我腦中浮現一個畫面:

👉 n8n 像是在一個老工廠裡,加裝了一台新機器。雖然更靈活了,但核心還是那套舊有的生產線。
👉 而 Dify 就像是全新打造的智慧工廠,生產線就是圍繞著 AI 模型設計的,所以可以做出更多變化。

但就我個人來說,兩個都是很棒的工具(平台),n8n的變化足夠入門者充分應用!

博士特別提醒:這不是「誰取代誰」的問題,而是兩種不同設計哲學的選擇。企業要先釐清需求,再選工具。


🔍 RAG 2.0 vs 傳統 RAG

博士還特別講到 RAG 2.0,這對我來說是另一個「啊哈!」的時刻。

我原本以為 RAG 就是:檢索(Retrieve)+ 增強(Augment)+ 生成(Generate)
但博士的重點是,傳統 RAG 很容易掉進「垃圾進、垃圾出」的陷阱:如果檢索回來的資料不乾淨,模型再怎麼生成,還是錯得離譜。

RAG 2.0 的差別在於:

  1. 把知識清洗流程「工作流化」,不是臨時丟幾個文件就上。
  2. 引入前處理與後處理節點:確保資料在進入模型前後,都經過結構化處理。
  3. 強調管線(Knowledge Pipeline) 的概念,把檔案收集、分段、索引、檢索、過濾,都當成獨立模組,能更透明、更可控。

博士補充:這就是「從模型導向 → 資料導向 → 流程導向」的演化。RAG 2.0 是一種工程化思維。


📊 台灣企業的即時調查

現場還做了一個即時投票,問大家:在導入 AI Agent 時,最擔心什麼?
結果最多人選 「可解釋性」(54%),其次是 「資料整合複雜度」(37%)。

博士解釋:這正好反映出台灣企業的「信任門檻」。

  • 他們要的不是更花俏的應用,而是 可交代、可控、可追蹤
  • 如果 AI 的決策沒辦法解釋清楚,管理階層就不敢大規模導入。

🌍 開源與生態系的力量

博士還分享了 Dify 的開源故事:

  • 2023 年釋出 0.6 版本,如今 GitHub star 數已經超過 11 萬
  • 在日本社群特別受歡迎,因為製造業強調「一次次輸出要一致、要可靠」。
  • 開源的意義在於:快速迭代,建立生態系,而不是單一公司封閉開發

這讓我很驚訝:原來工具的價值,不只是功能,而是能不能在 社群裡活下來


🔔 主持人 Vincent 的加碼互動

Vincent 問博士:AI 和人的分工邊界怎麼抓?
博士回答:

  • AI 擅長流程自動化、資料處理、快速生成。
  • 人類專長在判斷、決策與倫理責任。
  • 目標應該是 Hybrid Intelligence(混合智能),而不是替代。

🎹 Vibe Coding 的啟示

博士說他有時會做 Vibe Coding(靈感式快速寫程式),很有創意,但不適合正式專案。
因為:

  • 缺乏嚴謹結構
  • 無法保證結果可重現
  • 工程實作需要 可控、可追蹤、可維護

博士妙語:「玩音樂可以 Vibe,寫程式還是要工程。」 🎶


💡 我的反思

聽完後,我心裡浮現三個 takeaway:

  1. 從舊工具嵌 AI,到 LLM-native 平台,是一種世代交替。就像從馬車到汽車,不只是速度快一點,而是整個結構被重新設計。
  2. RAG 2.0 的精神,不是單純「檢索+生成」,而是「工程化的資料管線」。這讓 AI 不再是黑盒,而是可以 debug、可以優化的系統。
  3. AI Agent 的價值,不在炫技,而在落地。關鍵是流程設計 + 工具整合 + 人的介入。

📌 Q&A 精華整理

Q1:n8n 與 Dify 的差別是什麼?

A:

  • n8n → 傳統 RPA 工具,嵌入 LLM 元素,但重心仍在流程自動化。
  • Dify → LLM-native workflow,所有設計圍繞模型,支援多 Agent、知識管線、插件擴展。

Q2:什麼是 RAG 2.0?和傳統 RAG 有什麼差別?

A:

  • 傳統 RAG → 檢索 + 增強 + 生成,容易「垃圾進垃圾出」。
  • RAG 2.0 → 引入 知識管線,包含清洗、分段、索引、過濾,並有前後處理模組,讓整個流程工程化、可控。

Q3:台灣企業在導入 AI Agent 最擔心什麼?

A:
即時調查結果:

  • 可解釋性:54%
  • 資料整合複雜度:37%
  • 即時性要求:5%
  • 其他:5%

Q4:AI Agent 落地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A:

  • 可控性(Controllability):每個節點輸入輸出必須透明。
  • 設計性(Designability):可針對需求調整工作流。
  • 協作性(Collaboration):AI 與人類要互補。
  • 應用導向(Application-oriented):必須解決實際場景問題。

Q5:未來 AI 應用的模式會是什麼?

A:

  • 不是追求單一最強模型,而是 Hybrid Intelligence(混合智能)
  • 模型 + 工具 + 流程 + 人類判斷 → 才能真正落地。

Q6:Dify 的開源社群影響力如何?

A:

  • 2023 年在 GitHub 開源,0.6 版釋出。
  • 目前累積超過 11 萬顆 star
  • 在日本尤其受到製造業社群歡迎,因為他們重視 可靠性與穩定性

Q7:Dify 與企業現有系統能否結合?

A:

  • 可以無痛整合現有系統(如 SAP、legacy system)。
  • 透過插件結構快速接入,不需深度程式知識,甚至能自動生成插件。
  • 強調 ecosystem,讓企業能逐步導入,而不是一次性替換。

🎁 結語

在 AI 時代的我們,「缺的不是資訊,而是觀點」。
今天的分享,讓我更確信:AI 要真正落地,不是靠單一最強模型,而是靠一個 可控、可設計、可協作的流程


上一篇
研析論文提示詞的引導邏輯(含範例示範)
下一篇
🛡️ Security & AI Governance: 降低 AI 系統風險的關鍵
系列文
我的IT花園漫遊18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