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 RAG 系統從單純的「檢索與生成」進化為一個能夠像人類一樣拆解、思考、整合的智能推理引擎,從而處理需要多個步驟才能回答的複雜問題。
傳統 RAG 的工作流是線性的:問題 → 檢索 → 生成。它非常擅長回答簡單、直接的事實性問題,例如「2024 年 Q1 營收是多少?」。
然而,企業中的許多查詢都包含多個子問題、跨文件引用或邏輯推理,例如:
這類問題無法透過一次檢索就找到所有答案,因為:
解決方案的核心是將一個複雜問題分解成多個可執行的子任務,並透過一個**智能代理(Agent)**來協調整個流程。
一個智能推理引擎的典型工作流如下:
範例:
使用如 LangChain 或 LlamaIndex 這類框架,它們提供了預建的代理和工具,能大幅簡化複雜工作流的設計。
代理可以調用各種「工具」來完成任務。在 RAG 系統中,這些工具可以是:
SearchTool(index_name)
:用於在特定索引中檢索資訊。CalculatorTool()
:用於執行數學計算。API_Call(endpoint)
:用於調用外部 API 獲取即時數據。透過在 LLM 的 Prompt 中加入引導性的文字(如:「讓我們一步步思考」),來強制模型生成中間推理步驟,提升最終答案的邏輯性和準確性。
挑戰:多步驟推理會增加延遲。
優化:利用並行處理,讓多個子問題的檢索同時進行,減少總體延遲。
挑戰:每次代理的思考和每個子問題的檢索與生成,都會消耗大量的 Token。
優化:精簡 Prompt,只給代理完成任務所需的最小資訊。並對用戶查詢的複雜度進行分級,簡單查詢直接走單步 RAG。
挑戰:如果某個子問題的檢索失敗或得到錯誤結果,如何避免最終回答出錯?
優化:設計錯誤回退機制。如果子問題檢索失敗,可以通知用戶或嘗試以另一種方式重新檢索,而不是直接給出錯誤答案。
除了將問題拆解成子問題,還有哪些方法可以讓 LLM 更好地進行多步驟推理?
如何評估一個多步驟推理 RAG 系統的準確性?單純的準確率 (accuracy) 夠嗎?
在實際應用中,如何防止智能代理陷入無限循環或生成錯誤的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