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4
2

☕ 文章標題

「從咖啡香到數據圖:用描述統計看懂日照咖啡廳的故事」


✨ 引言

如果我們想研究一家日照咖啡廳,僅僅知道「客人很多」或「咖啡好喝」是不夠的。
要真正理解這間咖啡廳的經營現況與顧客特徵,我們需要先用 描述統計(Descriptive Statistics) 將資料整理成有意義的畫面。

首先,我們會決定哪些 欄位變數(Variables) 最能反映全貌:

顧客年齡與性別比例:了解主要族群(例如:年長者、社區家庭、學生)。

來訪頻率與消費金額:判斷忠誠度與定價策略是否合適。

到店時段與停留時間:檢視尖峰時段與人力安排。

座位偏好(室內/戶外、靠窗/靠牆):改善空間規劃與舒適度。

參與日照活動的次數:評估咖啡廳與日照服務的結合成效。

是否攜伴同行:了解社交屬性,協助設計促銷方案。

當我們將這些資料整理成表格,就能像研究論文中的 Table 1 一樣,快速比較不同客群的特徵並找出重點。這樣的表格不僅是數字的堆疊,更是咖啡廳經營故事的縮影——從數據的排列組合中,看見每一杯咖啡背後的溫度與趨勢。

接下來,就是用類似下方的格式呈現結果:

變數 (Variables) 偶爾光顧型 Low (n=50) 常規客人 Medium (n=120) 忠實鐵粉 High (n=200) p-value Tukey 事後檢定
年齡 (歲) 58.2 ± 10.3 50.6 ± 9.1 45.7 ± 8.8 <0.0001* Low > Medium > High
性別 (%) <0.0001*
└ 男性 35.0 42.0 54.5
└ 女性 65.0 58.0 45.5
平均單次消費 (元) 130 150 180 <0.0001* Low < Medium < High
停留時間 (分鐘) 40.5 ± 15.2 55.3 ± 18.7 70.1 ± 20.4 <0.0001* Low < Medium < High
攜伴比例 (%) 20.0 35.0 55.0 <0.0001* Low < Medium < High
活動參與次數 (次/月) 1.2 ± 0.5 2.3 ± 0.8 3.5 ± 1.1 <0.0001* Low < Medium < High

這種呈現方式讓數據不再抽象,而是成為理解顧客行為與咖啡廳營運的重要工具。透過描述統計,我們不只是記錄銷售數字,而是發現模式、洞察需求,最終為日照咖啡廳的服務和體驗帶來改變。

🏠 故事情境:社區咖啡店的會員分析

想像你經營一間社區咖啡店,會員有三種消費習慣:

偶爾光顧型(Low):一個月只來 1–2 次

常規客人(Medium):一週固定來一次

忠實鐵粉(High):一週來三次以上

你想了解他們的特徵,以便設計行銷策略或調整產品。於是你做了一張類似研究論文 Table 1 的表格:

變數 (Variables) 偶爾光顧型 Low (n=120) 常規客人 Medium (n=340) 忠實鐵粉 High (n=780) p-value Tukey 事後檢定
年齡 (歲) 45.6 ± 10.8 38.9 ± 9.7 34.2 ± 8.9 <0.0001* Low > Medium > High
性別 (%) <0.0001*
└ 男性 30.8 42.5 55.9
└ 女性 69.2 57.5 44.1
平均單次消費 (元) 120 145 180 <0.0001* Low < Medium < High
喜愛的飲品類別 (%) 0.002* Low, Medium < High (拿鐵偏好)
└ 美式咖啡 50.0 46.0 42.0
└ 拿鐵咖啡 30.0 38.0 46.0
└ 甜品/特調飲 20.0 16.0 12.0
居住距離 (公里) 5.8 ± 2.1 3.2 ± 1.7 2.5 ± 1.3 <0.0001* Low > Medium > High
是否帶朋友同行 (%) 25.0 42.0 60.0 <0.0001* Low < Medium < High

🔎 為什麼要這樣設計欄位?

  1. 變數 (Variables)

把會員特徵拆開,如年齡、性別、消費習慣、距離等,幫助看出族群差異。

  1. 分類組別 (Educational Levels → 消費習慣等級)

研究中是「教育程度」,生活化案例改成「光顧頻率」分三組。這樣能快速比較不同類型顧客的特徵。

  1. p-value

用來檢驗這些差異是不是「有意義」的。

例如:不同客群的年齡差異若 p < 0.05,表示這不只是隨機巧合。

  1. Tukey’s 事後檢定 (Tukey’s post hoc test)

當三組之間有顯著差異時,它會告訴你「誰跟誰」差最多。

在咖啡店例子中,它幫你指出「偶爾光顧」比「忠實鐵粉」年齡明顯高。

  1. 分層呈現(子欄位)

性別、飲品偏好、是否帶朋友同行,用分層方式顯示。

這讓細節一目了然,不必拆多張表。

  1. 平均 ± 標準差

對「年齡」和「距離」等連續型變數,用「平均 ± SD」描述集中趨勢和分散程度。

對「性別」或「喜愛飲品類別」等類別型變數,用百分比呈現比例。


☕ 故事回到商業應用

看到 居住距離:忠實鐵粉住得更近,代表地段選擇很重要。

看到 是否帶朋友同行:忠實客人常帶人來,可以提供「好友分享券」。

看到 年齡差異:偶爾光顧的多是年紀較大的客人,也許需要更多舒適座位或輕食選項。

這種設計邏輯,不論是科學研究還是日常經營,都能把「雜亂的數字」變成「可行的行動」。


📌 專有名詞

p-value (p 值):統計檢驗的結果,小於 0.05 代表差異很可能不是巧合。👉 白話:判斷差異有沒有「真材實料」。

Tukey’s post hoc test (Tukey 事後檢定):用於多組比較,指出哪些組之間有顯著差異。👉 白話:像老師逐一比對哪兩組考得差最多。

標準差 (Standard Deviation):衡量數據分散程度。👉 白話:看大家的習慣差異有多大。

分層呈現 (Nested Categories):在同一表中用子欄位顯示細項。👉 白話:一眼看到細節,而不是翻很多頁。

在事後檢定(post hoc test,例如 Tukey’s post hoc test)裡看到的「大於(>)」和「小於(<)」符號,其實是用來標示組別之間的平均值比較結果。它告訴我們:
哪一組的平均值顯著高於或低於另一組,而不只是數字上的差異。


🔎 解釋流程

  1. 先做整體檢定(ANOVA)

例如比較三組顧客(Low、Medium、High)的年齡差異。

ANOVA 只告訴你「三組之間有顯著差異」,但不指出哪兩組不同。

  1. 再做 Tukey’s 事後檢定

這一步會兩兩比較:

Low vs. Medium

Low vs. High

Medium vs. High

  1. 用 > / < 符號標示

Low > Medium > High:代表 Low 的平均值顯著大於 Medium,而 Medium 又顯著大於 High。

Low, Medium < High:代表 Low 與 Medium 兩組的平均值都顯著低於 High,但 Low 與 Medium 彼此沒有顯著差異。


☕ 生活化例子:咖啡店停留時間

假設三類顧客的平均停留時間:

Low:40 分鐘

Medium:55 分鐘

High:70 分鐘

ANOVA 告訴你「這三組的停留時間有顯著差異」。
Tukey’s 事後檢定則指出:

High 停留時間顯著長於 Medium 和 Low

Medium 停留時間顯著長於 Low

於是報告中就會寫:
「停留時間:Low < Medium < High」
👉 白話翻譯:偶爾光顧的人坐最短,常規客人中等,忠實鐵粉坐最久,這些差異不是偶然,而是統計上可靠的。


✅ 小結

符號用法:

A > B:A 的平均值顯著大於 B

A < B:A 的平均值顯著小於 B

A, B < C:A 和 B 顯著小於 C,但 A 與 B 彼此差異不顯著。

目的:讓讀者快速理解哪一組之間的差異最明顯。

應用:無論是研究報告、咖啡店顧客行為分析,或其他多組比較,都用


上一篇
從人文到AI,讓管理更有靈魂
下一篇
婚姻狀態與生活行為:多元迴歸與交叉分析比較
系列文
AI 與統計在醫療與長照的應用:連結教育、收入、婚姻與居住,建構健康與照護決策支持11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