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七月,我有幸前往 維也納 參加 NLP 領域的頂級研討會 ACL 2025。但時程非常緊湊:畢業口試一結束,隔天一早就要搭機前往歐洲。當時因全力準備口試而焦頭爛額,完全沒有多餘心力安排行程。偏偏目的地既遙遠又陌生,理應要有更充足的準備才安心。那時我心裡確實閃過一個念頭——如果能有「替身能力」,讓另一個分身幫我處理行程,該有多好。
平常我在旅遊規劃上算是蠻講究的人,甚至會整理成完整的行程文件(例如以前規劃日本旅行時的紀錄)。規劃行程時,我通常會先找好想去的景點,再搜尋附近的美食,接著考慮交通方式,最後整合成每日流暢的動線。當時還得面對一些背景因素,例如疫情期間需要填寫 Visit Japan Web 等入境手續,讓準備過程更顯繁瑣。換個角度看,這其實就像一個小型的 「旅行規劃 Agent」——會自己蒐集、整理、再輸出一個最合適的方案。而這也點出了 AI 若要成為真正的智慧協作夥伴,就不只要能處理靜態資訊,還得懂得搜尋並因應當下的情境與限制,做出不同的應對。
圖:先前規劃日本旅行時的行程文件,除了景點、美食、交通等基本要素,也必須因應疫情期間的入境規範(如 Visit Japan Web)。
這次 還好有女友大力相助,幫我分擔不少細節,最後才讓行程順利又充實。但也正因如此,我更強烈地想像:要是能有個智慧 「隊友」,能主動幫忙安排行程,那將會減輕許多負擔。
就在這樣的心境下,我參加了 ACL 大會。會場上我見識到許多頂尖研究與應用,深受振奮,也帶回滿滿的能量,更加確信——我們需要的,是能 「主動幫忙」 的 AI,而不只是被動回答的工具。帶著這份啟發,我決定參加今年的 iThome 鐵人賽,用 30 天的時間一步步探索 Agentic AI 的關鍵能力,親手打造屬於自己的 AI 替身。
簡單來說,Agentic AI 就是 「主動型 AI」。它的特點是:只要給它一個目標,AI 就能自己想辦法完成,包含找資料、規劃步驟、執行解決方案。相比之下,傳統的 被動式 AI 更像一個工具,只能一問一答,「一個口令一個動作」,不會持續幫你推進。
如果要找個比喻,我會想到《JOJO 的奇妙冒險》。承太郎的替身 「白金之星」 在覺醒時,會主動替他擋下子彈,而不是等他發號施令才行動。Agentic AI 就像這樣,具備 主動性 與 行動力。
圖:《JOJO 的奇妙冒險》中,承太郎的替身「白金之星」會在危險來臨時主動擋下子彈。這正是 Agentic AI 想像中的樣貌——具備主動性,而非等待指令。
放到旅遊情境裡來說,一般 AI 助手只能回答:「維也納有哪些景點?」但一個 旅遊規劃 Agent 就能更進一步:主動幫你蒐集資訊、依照喜好排出行程,甚至幫你準備備案,就像真正的 智慧旅伴。
既然目標是打造 AI 替身隊友,我的策略不是重新訓練模型,而是讓現有的 LLM(大型語言模型) 逐步變得更 Agentic。
在這 30 天中,我會依序探索幾項關鍵能力:推理、使用工具、反思、自我修正、多代理協作 等等。並且結合 LangChain、LangGraph、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n8n 這些實用框架,把零散的功能串起來,組合成一個更完整的系統。
最終,我希望 AI 不只是 回答問題的助手,而能成為 「一起解決問題的夥伴」。甚至進一步能讓多個 Agent 組隊,各自分工,協作完成更複雜的任務。在這過程中,我也期待發現一些還沒想到的新方法或觀念,讓這趟探索更豐富。
這 30 天,我會完整記錄學習與實作的過程。希望這些學習經驗,也能幫助對 Agentic AI 有興趣的朋友們。透過這些分享,讓學習更有效率,協助讀者更快掌握重點,也幫助後來者更快上手。
我也期許自己能和大家一起成長。在這條探索之路上,我們 不再是孤軍奮戰,而是能與 AI 夥伴 並肩前行,共同升級。相信隨著更多人掌握 主動型 AI,每個人都能打造出屬於自己的 智慧替身,讓人與 AI 真正攜手,開展全新的協作篇章。
圖:維也納美景宮(Belvedere Palace)的大理石廳 The Marble Hall。抬頭望見滿天壁畫與華麗裝飾,正如這場 30 天的挑戰,也將是一段壯闊而充滿細節的探索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