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過這種感覺嗎?
用了一堆 AI 工具,本來是想節省時間,結果反而被迫當「上下文搬運工」和「設定檔管理員」。
早上用 GitHub Copilot 補程式碼。遇到架構問題切到 ChatGPT 聊天。需要重構時打開 Claude Code CLI,debug 時又換成 Gemini CLI。每次切換工具,都要重新解釋專案背景、貼一堆相同的程式碼、祈禱 AI 這次能懂你的意思。
而且這還不只是切工具的麻煩。
一旦你用多個 AI 工具打開同一個專案,目錄裡立刻長出一堆互不相容的設定檔與規則檔:
.cursor/
rules/instructions.mdc
.github/copilot-instructions.md
.kiro/steering/instructions.md
.windsurf/rules/instructions.md
.instructions.md
.rules
AGENT.md
…
.codeium/windsurf/mcp_config.json
.codex/config.toml
.vscode/mcp.json
…
不同 AI 工具各有自己的規格和配置路徑。結果是專案越做越亂,協作成本、版本控制衝突、團隊溝通成本全都疊上去。
這不只是感覺——它是事實。
2024 年的研究揭露了一個有趣現象:資深開發者使用 AI 工具時,實際效率與感知效率存在巨大落差。
很多人覺得自己變快了。但實際上卻花更多時間。
為什麼?
原因很直接。我們把時間花在了錯的地方——上下文重建、設定檔管理、工具學習,而不是實際交付功能。真的。
AI 生成程式碼也不是那麼簡單。大部分生成的程式碼需要人工審查和修改。開發者要逐行檢查 AI 輸出,許多程式碼需要大幅重寫才能符合專案需求。而且說實話,對 AI 程式碼品質,大家心裡還是有疑慮的。
寫得快、改得更久。
這成了今天 AI 開發的日常。
我觀察到一個更大的問題:現有的 AI 開發工具,都是為工程師設計的。
Claude Code CLI、Cursor、Copilot、Windsurf、Aide——這些工具很強大。
但你需要懂命令列操作、理解程式碼結構、熟悉 Git 版本控制、會寫 Prompt 工程。特別是 CLI 工具,雖然功能強大,能自動執行多步驟任務,但對非技術人員來說,光是打開終端機就是一道門檻。
對工程師來說,這些是基本功。
但對其他人呢?
一個產品經理想要快速驗證一個功能想法、生成簡單的原型給老闆看、理解某段程式碼在做什麼、估算某個功能的開發時間。
現有工具能幫他們嗎?
很難。
他們要嘛學習程式設計(時間成本太高),要嘛依賴工程師(溝通成本太高)。
更不用說那些有想法但沒技術背景的創業者。他們可能有絕佳的商業洞察,卻被技術門檻擋在門外。
即使是會寫程式的個人開發者,也面臨工具碎片化的問題。要學習每個工具的操作邏輯,工具更新太快,剛熟悉又要重新學。而且不同工具間的工作流程無法銜接。
AI 工具和大模型的更新快到離譜。
GPT-3.5 → GPT-4 → Claude 2 → Gemini → Claude 3.5 Sonnet…
每一次更新,工具介面與整合方式都可能改變。你剛建立的工作流,下個月可能就廢了。更糟的是,不同工具對同一個模型的整合方式都不同。從 Cursor 換到 Claude Code 再換到 Gemini CLI,用法跟體驗又不一樣。
工具切換成本高——上下文遺失、重複解釋、操作邏輯不一致。
非技術人員被排除在外——門檻太高、缺乏友善介面、需要程式基礎。
工具迭代太快——持續學習壓力、工作流程不穩定。
我決定打造一個不一樣的 AI 開發助手——Grimo。
核心理念很簡單:讓 AI 適應人,而不是人適應 AI。
Grimo 不直接執行任務。
它是一個「AI Task Coordinator」——幫你釐清需求、設計規格、撰寫可行的任務,然後智能分配給適合的 AI CLI 工具執行。就像一個任務管理專家,它知道什麼任務該交給 Claude Code CLI,什麼該給 Gemini CLI,什麼時候該讓它們協作。
不再需要切換工具。程式碼生成、架構討論、文件撰寫、專案管理,所有功能都在一個地方。上下文永遠保留,AI 記得你的每一個決定。
對工程師,保留專業功能、支援進階操作、可自訂工作流程。對非技術人員,視覺化介面、自然語言互動、需求探索、技術可行性分析、開發任務規劃。
而且即使底層工具模型更新,使用體驗保持一致。統一的操作介面、穩定的工作流程、工具的相容性,都有保證。
如果你也有這些感受——厭倦工具切換與重複解釋、覺得 AI 工具門檻太高、想要更穩定的開發體驗。
那接下來的 30 天,我想跟你分享一個一人公司的故事。
一人公司其實需要各種專業的能力。在這系列文章,我會展示如何借助 AI 扮演不同角色——市場總監、架構師、設計師、開發者、策略長。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思考方式和工作方法。而 Grimo 就是在這個過程中誕生的。
明天,我們從「市場總監」的視角開始,看看如何為產品找到一個好名字。你會發現,命名不只是浪漫,背後有很多學問。
「讓 AI 適應人,而不是人適應 AI。」
關於作者:Sam,一人公司創辦人。正在打造 Grimo,一個智能任務管理和分配平台。
專案連結:GitHub - grimo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