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Day 1 時曾提到,這次要開發的 App,是讓使用者能直接輸入公路的里程數,並即時在地圖上定位。這次我選擇以 SwiftUI 來開發,除了想藉此機會嘗試這個框架外,更重要的是,我認為作為軟體工程師,理解各種技術的優勢與限制,並根據實際需求做出合適的選擇,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技術本身只是工具,沒有絕對的對錯。關鍵在於能否根據專案目標、團隊狀況與未來維護等因素,做出最適合的技術選型,而不是單純因為新穎或流行。
而在 iOS 的原生開發中,主要有 UIKit 與 SwiftUI 兩個框架。SwiftUI 是蘋果在 WWDC 2019 發布的開發框架。以 2025 年的今天來看,它已不算最新技術,但相對於歷史悠久的 UIKit,仍是一個非常年輕的框架。
以下簡單對兩個框架做基本介紹。
雖然本系列文章的重點並非深入比較這兩個框架,但這裡仍簡要說明其主要差異:
命令式(Imperative)語法強調「如何做」:開發者需要明確描述每一步操作,手動管理 UI 狀態與流程。例如在 UIKit 中,必須指定元件的建立、佈局、狀態變更等細節。
宣告式(Declarative)語法則強調「要什麼」:開發者只需描述最終希望呈現的 UI 狀態,框架會自動處理狀態變化與畫面更新。例如 SwiftUI 中,直接描述畫面結構與資料綁定,讓 UI 隨資料自動更新。
我們用例子來說明可能會更清楚,以在畫面上放置一個按鈕,點擊後會增加數量紀錄的計數器為例,兩個框架的寫法相當不同:
圖 2-1 UIKit 範例
圖 2-2 SwiftUI 範例
可以看到程式碼的數量有明顯的差異。開發者只需將 count 變數與畫面元件綁定,當資料變動時,框架就會自動為我們處理 UI 更新。這不僅減少了手動操作 UI 的程式碼,也大幅降低了因狀態管理疏忽而出錯的風險。
除此之外,宣告式語法讓開發者的心力能更專注在「畫面應該長什麼樣子」,而不是「如何一步步把畫面變成想要的樣子」。對於我們的里程定位 App 來說,這代表當使用者輸入不同里程、或地圖狀態改變時,我們不必再手動更新標籤、按鈕或地圖標記的狀態,大幅提升了開發效率與程式碼的可維護性。
SwiftUI 看起來很棒對吧,而且每次修改完程式碼,右方會即時渲染。雖然後來 UIKit 也可以達到類似的效果,但我個人覺得還是 SwiftUI 比較方便。不過,SwiftUI 畢竟還年輕,當遇到較複雜或冷門的需求時,社群的資源與成熟的解決方案,仍不如歷史悠久的 UIKit 來得豐富,這點在查找資料時能明顯感受到差異。
而 SwiftUI 許多新功能都需要較新版本的 iOS 才能使用。例如 NavigationStack
(新版的導航結構)、Charts
(繪製圖表)等元件必須 iOS 16 以上才支援。
因此若專案需支援較舊的 iOS 版本,SwiftUI 可能會受限,故需特別注意相容性問題。
綜合以上比較,並考量到本專案的特性,我選擇 SwiftUI 的理由如下:
總結來說,儘管 UIKit 相當穩定,但對於一個以地圖互動為核心、追求快速開發的個人專案而言,SwiftUI 的宣告式語法與高效率的開發體驗,就這個情境來說會是相當不錯的選擇。
雖然可能會面臨社群資源較少或特定功能需要新版 iOS 支援的挑戰,但這個專案的目標不僅是完成一個實用的工具,也是一個學習、實踐新技術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