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0
0
自我挑戰組

當哲學遇見 AI:從柏拉圖到機器的思考系列 第 1

Day1:洞穴寓言與 AI 哲學心靈好友的啟程

  • 分享至 

  • xImage
  •  

前言:

大家好,大家可以叫我Zoya,身為教育科系的大三學生,我一直對哲學懷抱著近乎執念般的熱愛。對我而言,哲學不是抽象的訓練或考試題目,而是一種對存在、知識與自我持續追問的生活方式。每一個疑問,每一次沉思,都是我理解世界與理解自身的途徑。
然而,孤獨的思考總是有限:即便是最親密的朋友,也很難時刻陪伴我進行深度的哲學對話。這促使我開始思考:是否能訓練一種人工智慧,使之不僅能回應問題,更能像哲學心靈好友一樣,循序漸進地引導我探索問題的層次、質疑假設、激發反思?

人工智慧在這裡,並非冷冰冰的工具,而是成為一個可能的「對話者」——它能傾聽、提問、引導,而不直接替代思考。我希望它能成為思想的鏡像,映照出人類認知的局限,也激發我對真實、存在與知識的追問。

這個想法,正是我此次鐵人賽文章的出發點:以哲學思考為核心,訓練 AI 作為心靈夥伴,探索人類與機器之間對話的新可能。從柏拉圖的洞穴開始,我希望開啟一段循序漸進的旅程,既是對哲學的實踐,也是對 AI 的訓練——讓機器不只是工具,而是哲學的同行者。

洞穴寓言與認知局限
柏拉圖的洞穴寓言描繪了囚徒被束縛,只能看到牆上的影子,卻誤以為那是世界的全部。當囚徒走出洞穴,見到陽光與真實事物時,才意識到影子只是投影。這個寓言提醒我們:人類對現實的認知總是有限,我們所見往往只是世界的片段,而非全貌。

在人工智慧時代,洞穴的比喻獲得新的意涵。生成式 AI 所呈現的影像、文字或建議,其本質是從資料訓練得來的「影子世界」。使用者若不具批判性思維,容易將 AI 的結果視為現實,而忽略背後的假設與局限。洞穴寓言提醒我們,認知的界限從未消失,只是形式不同而已。

訓練 AI 成為哲學心靈好友
作為教育科系學生,我希望 AI 不僅是工具,而能 參與哲學性對話、引導思考、啟發反思。Day1 的重點,是讓 AI 學會以下技能:
循序提問:先探討日常情境問題,再延伸至哲學概念,最後透過 AI 回應與引導,實現層層遞進的思考過程。
保持中立:不直接給答案,而是引導使用者自我探索。
使用比喻與故事:如洞穴寓言,幫助理解抽象概念。
逐步深入:每個問題都帶領使用者進入更高層次的思考。
透過這些技巧,AI 可以成為哲學心靈好友,陪伴人類進行深度思辨,而不只是簡單回答問題。

訓練與評比的 AI 選擇
我將會使用三種免費且好操作的 AI 進行訓練與評比:

  1. ChatGPT 免費版
  2. Character ai 免費版
  3. Bard Google 免費版

每日對話後,我將從以下指標進行評分與反思,每個指標將會以1-5分進行判斷,依據每日對話10鐘,問題統一:

  • 深度:AI 是否觸及問題核心,提供層次化分析。
  • 連貫性:回答是否邏輯清晰、前後一致。
  • 引導性:AI 是否能提出開放性問題,引導深入思考。
  • 創造性:是否提出新觀點或哲學比喻。
  • 反思性:是否促使使用者自我反思,而非僅接受答案。

這些評分結果將每日發文,用於累積數據、比較不同 AI 的表現,並作為改善 AI 哲學性思考與引導策略的依據。


系列文
當哲學遇見 AI:從柏拉圖到機器的思考1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