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 AI 的出現並不是一蹴可幾,而是人工智慧發展長河中的自然演進。早期的 AI 系統並沒有「生成」能力,而是以 規則系統(Rule-based Systems) 為主。這類系統依靠人工專家設計大量的 if-else 規則,藉此模擬人類知識。雖然在特定領域能有效運作,但它的缺點是 缺乏彈性與延展性,無法應對複雜或未曾出現過的情境。
代表技術:專家系統(Expert Systems)
特點:依靠人工撰寫規則,能處理醫療診斷、故障排除等特定領域問題
限制:規則難以擴展,維護成本高
隨著資料量與計算能力提升,AI 逐漸轉向 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演算法能透過大量資料進行訓練,減少對人工規則的依賴。這時期的代表性方法包括:
決策樹(Decision Trees)
支持向量機(SVM)
隱馬可夫模型(HMM)
雖然能進行分類與預測,但生成能力仍然有限,多停留在「重建訊號」或「模擬概率分布」的層面。
真正的突破來自 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2014 年 Ian Goodfellow 提出的 生成對抗網路(GAN) 開啟了生成式 AI 新時代。隨後的 自回歸模型(Autoregressive Models) 與 Transformer 架構,更推動了 GPT、BERT、Stable Diffusion 等應用,讓 AI 從「分析數據」進化到「創造內容」。
從早期僵化的規則系統,到靈活的機器學習,再到現今強大的深度學習,生成式 AI 的發展反映了 資料、算力與演算法三者的共同進步。它不僅是技術演進的結果,更是人類追求智慧化工具過程中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