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邦幫忙

2025 iThome 鐵人賽

DAY 1
0
生成式 AI

AI x Hardware系列 第 1

AI x Hardware 的實戰筆記:從 RAG 魔法陣到工廠現場

  • 分享至 

  • xImage
  •  

前言

在開始之前,先交代一下背景。這篇文章原本是我準備參加 iThome 鐵人賽 30 天挑戰 的前言,主題是 AI x Hardware

我從 ChatGPT 3.5 (免費方案) 開始接觸生成式 AI,一路玩到現在,過程中試過各種有趣的組合:AI + 軟體、AI + 硬體、甚至 AI + 生產線。因為我自己本身就喜歡做 PoC、測試新工具,也常常參與一些 NPO 組織 的專案,所以就形成了一些比較特別的應用場景。

這篇文章就想用比較「分享」的方式,把我過去的實驗與心得整理起來,尤其是我很喜歡的 RAG (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 應用模式,並延伸到各種實際案例。


RAG AI:像魔法陣一樣的知識構築

如果把 RAG 拿來比喻,我覺得它很像 《魔法科高中的劣等生》裡達也的魔法構築方式
達也不是單純依靠強大魔力的人,而是透過對「魔法理論」和「演算」的精準掌握,把看似笨重的魔法轉化為最有效率的戰鬥力。

RAG 的運作就跟這樣很像:

  1. 核心知識點 – 需要先有足夠的資料庫、知識庫,就像魔法陣的基礎符文。
  2. 檢索 (Retrieve) – AI 就像達也的演算引擎,從龐大的資料裡挑出適合的知識碎片。
  3. 生成 (Generate) – 把檢索到的知識,進一步組合、延伸,變成一個能解決實際問題的答案。

這個過程很「工程師思維」,不是憑空生成,而是 有根據的生成。所以我自己在做 AI x Hardware 專案時,RAG 幾乎是核心必備。


AI x Hardware 的實際案例

1. Odoo ERP x 工廠 & 連鎖門市

有一個 NPO 工廠專案,我們使用 開源 Odoo ERP 系統來處理流程自動化。
挑戰在於:

  • 數位轉型
  • 工廠的產線管理
  • 門市的進銷存需求
  • 還有一些模組要針對 NGO 特定需求客製化

這裡就用到 AI 來做 流程優化建議,甚至用 ChatGPT 來協助開發模組的草稿程式碼,再交給工程師修正。比起傳統的 IDE 生成方式,直接透過網頁對話式的問答更省 Token,也更直覺。


2. 海外義診中心的軟硬整合

另一個案例是在海外義診中心,結合 軟體 + 硬體

  • 硬體:醫療設備的整合
  • 軟體:後端系統紀錄病患資料

AI 在這裡的角色是 流程串接與資料標準化,避免人力不足時資料混亂。RAG 的方式可以幫忙把醫療知識庫、流程文件整合進來,讓現場志工可以快速得到指引。


3. Micro:bit 小車專案

這個比較偏趣味 & 教學應用。
我曾經用 Micro:bit 做過客製化模組驅動的小車,AI 幫忙的地方有:

  • 自動產生驅動程式碼的樣板
  • 提供不同 Sensor 整合的範例
  • 快速 Debug (靠 ChatGPT/Claude 討論錯誤訊息)

這種小型專案其實是最能感受到 AI 「加速學習曲線」的地方。


4. 智能販賣機的軟硬體優化

智能販賣機通常牽涉到:

  • 韌體 (Firmware)
  • POS 系統
  • 金流串接
  • 雲端後台

這裡 AI 幫忙做的事是 重構程式碼,以及提供一些 演算法優化建議。有時候連韌體的 C 語言程式碼都可以丟給 AI 請它幫忙優化,雖然不可能完全照單全收,但可以省下很多 Debug 的時間。


5. 風力發電設備的 PoC

這個是做風力發電設備的 PoC 優化。AI 幫忙的地方主要在:

  • 模擬資料生成 (方便測試模型)
  • 故障診斷知識檢索 (用 RAG 串接維修文件)

這算是比較工程導向的應用案例。


6. 金流設備 & 電子發票平台

在金流設備或電子發票的整合上,AI 主要扮演:

  • API 文件快速解析
  • 建立串接範例
  • 測試流程自動化

這裡 AI 的價值比較明顯,就是「節省開發人員翻文件的時間」


7. 行銷產圖 & 文案

除了技術應用之外,我也常用 AI 來做行銷相關的產出:

  • 行銷圖 – 用生成式 AI 做出簡單的 Banner、貼圖
  • 文案 – 針對不同受眾快速產生多版本 copy
  • 硬體行銷物 – 包含手辦設計、貼紙輸出

這種應用算是 AI 的「輔助創作」,成本低,而且能快速迭代。


成本效益的考量

很多人會想:為什麼不用 IDE 直接生成程式碼?

我的經驗是 —— 網頁問答式 (Chat UI) 的方式更划算。

  • IDE 裡 Token 消耗很快
  • 成本高
  • 而且 Debug 本來就要人來做

反而透過 ChatGPT/Claude 的「問答對話」,可以一步步拆解需求,再整合到實際專案裡去。這樣的方式更靈活,也更符合專案的現實需求。


工程師視角的 RAG 使用心得

RAG 不只是「技術炫技」,它本質上是一種「降低錯誤率的 AI 使用方式」。

我自己的心得:

  1. 資料整理比模型重要 – 如果資料亂,RAG 再強也沒用。
  2. Prompt 就是魔法咒文 – 越精準的 Prompt,越像是畫符文,AI 的輸出就越有效。
  3. 不要盲信 AI – 它提供的是「加速器」,不是「保證正確答案」。

這也是為什麼我常拿「魔法科高中的劣等生」來比喻,因為達也的魔法不強在能量,而是強在「精準構築」。

AI 的價值就是在這裡。


結語

AI x Hardware 的領域很廣,從工廠到義診中心,從小車到風力發電,從金流到行銷,幾乎每個地方都能找到切入點。

我相信未來的趨勢不是「AI 取代人類」,而是 AI + 工程師/創作者 的組合,去打造更多實際能落地的解決方案。

RAG 只是其中一個核心手法,但它就像魔法陣一樣,能讓 AI 的輸出更有根據、更貼近現實。

而我參加鐵人賽的目的,也是想把這些經驗分享出來,讓更多人知道:
AI x Hardware 不是遙不可及的黑科技,而是可以在日常專案裡一步步實踐的魔法。


下一篇
人的溫度,AI 的力量:我們的工廠數位轉型回憶錄
系列文
AI x Hardware4
圖片
  熱門推薦
圖片
{{ item.channelVendor }} | {{ item.webinarstarted }} |
{{ formatDate(item.duration) }}
直播中

尚未有邦友留言

立即登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