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困擾:現在 AI 工具百百種,從社群上到處都有人分享,但到底要怎麼挑,哪一個才是真的好用?是不是也有人跟我一樣,剛開始的時候會覺得眼花撩亂,不知道從哪裡下手?
其實我自己大概是從 2023 年初 ChatGPT 剛推出的時候,就開始嘗試使用。一路用到現在快兩年多了,我也逐漸整理出一套屬於自己的分類方式。因為當工具越來越多,如果腦中沒有一個清楚的地圖,很容易就會覺得混亂。
這是大家最熟悉的,像是 OpenAI 的 ChatGPT、Google 的 Gemini、Microsoft 的 Copilot,甚至 xAI 的 Grok。它們的介面通常就是一個對話框,你可以直接輸入問題,得到回應,非常直覺。
這類工具針對特定用途而設計,例如 Suno AI 可以幫你創作音樂,Canva AI 幫你做圖片或影片編輯,Open AI 的 Sora 可以生成影片,還有一些專門用來做會議記錄的 AI。這些工具的功能雖然比較單一,沒有包山包海,但在特定場景下能發揮很大的價值。
這類是把 AI 功能直接整合到日常工作的工具裡,比如 Google Workspace 裡的 Gemini,或是 Microsoft Office 的 Copilot。這些功能通常出現在我們每天使用的應用程式中,讓 AI 變成一個無縫的工作助理。
透過這樣的分類,我腦中就能有一張比較清楚的「AI 工具地圖」。那麼問題來了:在這麼多 AI 工具裡,我最常用的到底是哪一個呢?
為什麼我最常用的聊天機器人是ChatGPT呢?
回想當初 2023 年 ChatGPT 剛推出的時候,我還在一家線上教育平台工作。那時候公司其實有點擔心 AI 會不會成為威脅,改變大家學習的方式?所以鼓勵(ㄅㄧㄆㄛˋ)我們「知己知彼」,要多去嘗試各種新工具。也因為這樣,我很早就開始接觸並使用 ChatGPT。
後來一路用到現在,我的帳號裡已經累積了非常多的專案和資料。它不僅越來越「懂我」,還能透過記憶功能根據我的偏好來調整回答,這讓我覺得特別方便。相較之下,如果要把這些專案和習慣搬去其他 AI 工具,成本太高,使用體驗也不一定能接得上。這就是為什麼在眾多 AI 工具裡,我最常用、最依賴的還是 ChatGPT。
AI 有時候會「胡說八道」,這就是所謂的 幻覺(hallucination)。為什麼會這樣呢?你可以想像 AI 就像是一個讀過很多很多書的人。它在訓練的過程中接觸了大量的資料,所以能根據我們問的問題,去拼湊出「最有可能出現的下一個詞句」。但問題是:它畢竟不是專門為了回答「真實世界的每個問題」而設計的,它只是在模擬「語言的合理性」。因此,當訓練資料不足、或遇到它不熟悉的專業領域時,它就可能信心滿滿地講出一個「看似合理但其實錯誤」的答案。這就是幻覺產生的原因。
那我要怎麼解決?我自己最常用兩種方法:
還記得剛才的比喻嗎?AI 就像在一個龐大的圖書館裡面找資料。可是這座圖書館的藏書,可能不是最新的,或缺少特定領域的專書。這時候,我們就可以「補上新書」──把我們自己的文件、專案資料、甚至 PDF 上傳給 AI。這就是 RAG 的概念:先把外部的參考資料餵進去,再請 AI 根據這些「新書」來回答。這樣一來,它就能更貼近真實情境,減少亂編。
如果我需要的是即時的新聞、最新的統計數據,或必須引用來源的資訊,我就會開啟 ChatGPT 的上網功能,或者直接用 Perplexity 這類能即時搜尋並顯示來源的 AI 工具。這樣回答就有「根據」,而不是憑空臆測。
除了讓回答更正確以外,還有一點我也很在乎的是怎麼把 ChatGPT 更深入地融入我的日常工作。
像是我常用的語音輸入、專案功能、還有整理檔案的能力,才是真正幫我省下大把時間的關鍵。這些小技巧,才是我每天用 ChatGPT 時最有感的部分。
老實說,我已經懶得每次都在電腦上敲長長的提示詞了。尤其像我這種每天要跟 AI 對話很多次的人,光是打字手都快酸死。現在我更常用的是語音輸入,不管在電腦還是手機,直接講就好。靈感一來就能立刻記下來,而且語音辨識的效果也越來越好。對我來說,這是最貼近「真實對話」的方式,讓我覺得 ChatGPT 更像隨身的工作助理。
ChatGPT 的專案功能對我來說是大救星。因為我同時會處理好幾個不同的領域:像是各家客戶的行銷、自動化專案、還有我自己要準備的課程。如果全部混在一個聊天裡,真的會亂到爆炸。現在我就幫每個主題都建一個專案,所有對話、檔案、資料都集中在那裡,隨時打開就能延續脈絡,不用每次重複交代背景。
不過,這功能要ChatGPT Plus 付費方案才有。
註:現在有這麼多選擇,建議可以各家產品都試試看,ChatGPT 聊天免費的 Quota 使用完了,就可以換 Gemini、Grok...等等,用到喜歡的工具再決定要不要付費。
ChatGPT裡面可設定自己的 GPT,好處是可以事先幫它設定背景,甚至把一些檔案或規則丟進去,之後我只要打開這個 GPT,就能馬上進入既有的情境,不用重複交代。對我來說,這就像替自己打造了一個專屬助理。
我最近也幫我的企業客戶設計了一些 GPT,因為它能快速把內部 SOP、常見問題、品牌口吻「內建」到一個 AI 助理裡,讓新人或同事打開就能照著用,不需要每次都重新培訓。這對中小企業特別實用:省下教育成本,還能確保對外溝通的一致性。
當然,我這裡就先點到為止。因為我最常用的提示詞結構、以及怎麼把它做成專屬 GPT,我打算留到明天再和大家分享。
今天我先用三大類幫自己整理了一張 AI 工具地圖,再分享為什麼我最常用的還是 ChatGPT。從理解幻覺問題、學會用 RAG 或上網查資料來補強,到實際提升效率的小技巧(語音輸入、專案分類、GPT),這些都是我每天在用、最有感的做法。
對我自己來說,這些方法讓工作更流暢,節省了大量時間;而對企業來說,像 GPT 這種能內建 SOP 和品牌口吻的功能,更能降低培訓成本,讓團隊協作保持一致。
不過,這還只是基礎。真正能把 AI 變成「專屬助理」的關鍵,其實在於 GPT 模板。明天我會再深入分享我的提示詞結構,並示範怎麼把它們做成 GPT,同時也會帶大家看看 Google 的 Gemini GEM,幫助你把今天的概念落實到更進階的應用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