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和AI提問很簡單,
只需要動一動手指傳訊息給他,他就能在幾秒鐘後告訴你答案,不用自己去搜尋、查找資料,
但有時候還是會聽到有人抱怨說「我問了問題,但ChatGPT給我的答案卻不是我想要的」
其實大部分時候並不是AI不行,而是我們提問的方式需要調整,
以下用三個常見的使用場景(課程學習、整理表格、聊天陪伴)來說明。
⸻
很多人會請AI幫忙說明或完成自己不會/看不懂的題目,
例如解數學題、翻譯英文文章,或整理國文重點,
但有個問題是,AI只能給出大概方向的回答,
如果你的提問很籠統,沒有完整的需求和步驟,
你可能能夠順利得到回答,但卻不知道如何得出這結論,或內容根本不是你想要的答案。
舉例來說
輸入:「請幫我解出這題數學題目。」
AI可能只會直接給出結果,沒有解題步驟和題目解析,
雖然得到了答案但還是搞不清楚為什麼,但如果在提問時加上一些描述
例如:
說明這是哪一階段哪一單元的題目(讓AI能快速鎖定題目重點)
需要使用哪種算式(不偏離題目要求解法)
要有詳細的步驟說明(確保不會跳過步驟有完整的解題過程)
如果是原文書也可以額外補充要用哪種語音寫答案或翻譯題目但回答要是原文
不是單單只要求答案,而是提出完整的需求,得到的就會是你需要的回答
⸻
2.將資料整理成表格
直接把一堆資料傳給AI請他幫忙整理,他可能只會截取部分內容換句話說複述一遍,而不是將內容整理成方便閱讀的形式、甚至可能整理出來的重點也不是你想要的,
但如果清楚的指出哪一部分希望他以什麼樣的方式整理成表格,就能變得簡單易懂,
例如:
請幫我整理下列課堂筆記,xx相關內容是關鍵重點,請整理詳細一點(指出重點)
這一頁的內容請幫我整理成表格,第一欄是關鍵詞,第二欄是解釋,第三欄是範例(方便閱讀)
⸻
3.聊天陪伴
有些人生活遇到煩心事想找人但不知道該找誰談心,
會選擇跟不會有心理負擔,而且能夠秒讀秒回的AI,
但有時明明只是想抒發情緒,
AI卻冷冰冰的回了很長一串道理或解決方式,
又或者是雖然覺得自己有錯,
但不知道如何處理或是有點逃避心態不想承認,卻被AI全肯定,
進而以為自己的行為沒有問題,
但如果在對話時多一些補充,或者是分成兩個聊天室,
一個設定成理性回復,一個分成感性回覆,就能改善這個問題
同一句話只要加上一句說明就會得出截然不同的兩種答案
例如:在打完主要訴求後附註需要感性/理性的回答
AI就會視情況回應
感性的回答➡️像朋友一樣安慰你、認同你,給予鼓勵
理性的回答➡️找出問題和提出解決方式